乙胺嘧啶片

现在位置:首页>>药品百科>>乙胺嘧啶片

【适用症】
乙胺嘧啶片主要用于疟疾的预防,也可用于治疗弓形虫病
【注意事项】
(1)下列情况应慎用; ①意识障碍, 大剂量治疗弓形虫病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并可干扰叶酸代谢; ②G-6-PD缺乏者, 服用乙胺嘧啶片可能引起溶血性贫血; ③巨细胞性贫血患者, 服用乙胺嘧啶片可影响叶酸代谢。
(2)大剂量治疗时每周应检测白细胞及血小板2次。
【用法与用量】
、成人常用量 口服。①预防用药,应于进入疫区前1~2周开始服用,一般宜服至离开疫区后6~8周,每周服4片;②耐氯喹虫株所致的恶性疟,每日2片,分2次服,疗程3日;③治疗弓形虫病,每日50~100mg顿服,共1~3日(视耐受力而定),然后每日服25mg,疗程4~6周。
2、小儿常用量 口服。①预防用药,一次按体重0.9mg/kg,每周服1次,最高剂量以成人量为限;②耐氯喹虫株所致的恶性疟,每次按体重0.3mg/kg,一日3次,疗程3日;③弓形虫病,每日按体重1mg/kg,分2次服,服用1~3日后改为每日0.5mg/kg,分2次服,疗程4~6周。
【禁忌症】
(1)妊娠妇女禁用, 动物实验证明乙胺嘧啶片可引起胎仔畸形。
(2)哺乳期妇女亦禁用, 因乙胺嘧啶片可由乳汁排出, 干扰婴儿的叶酸代谢,若婴儿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 则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孕妇、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不良反应】
口服一般抗疟治疗量时,毒性很低,较为安全。大剂量应用时,如每日用25 mg,连服一个月以上,就会出现叶酸缺乏现象。主要影响生长繁殖特别迅速的组织,如骨髓、消化道粘膜,引起造血机能及消化道症状,如味觉的改变或丧失,舌头疼痛、红肿、烧灼感及针刺感 ,口腔溃疡、白斑等,食道炎所致的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较严重的是巨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如及早停药,能自行恢复。甲酰四氢叶酸可改善骨髓功能。由于过敏所致的皮肤红斑则较少见。
【药理】
乙胺嘧啶对某些恶性疟及间日疟原虫的红外期有抑制作用,对红内期的抑制作用仅限于未成熟的裂殖体阶段,能抑制滋养体的分裂。疟原虫红内期不能利用环境中出现的叶酸,而必须自行合成,乙胺嘧啶是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剂,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为四氢叶酸,进而影响嘌呤及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最后使核酸合成减少,使细胞核的分裂和疟原虫的繁殖受到抑制。疟原虫的DNA合成主要发生在滋养体阶段,在裂殖体期合成甚少,故乙胺嘧啶主要作用于进行裂体增殖的疟原虫,对已发育完成的裂殖体则无效。
【药物代谢动力学】
口服后在肠道吸收较慢但完全,6小时内血浆浓度达高峰,它的抗叶酸作用可持续48小时以上。主要分布于红、白细胞及肺、肝、肾、脾等器官中。乙胺嘧啶片能通过胎盘,经肾脏缓慢排出。服药后5~7日内约有10~20%的原形物自尿中排出,可持续30日以上。乙胺嘧啶片也可由乳汁排出,从粪便仅排出少量。T1/2为80~100小时。血浆浓度为10~100mg/L时,能抑制恶性疟原虫敏感株的血内裂殖体。
【用药过量】
过量易引起急性中毒。
【拼音名】: YI'ANMIDING PIAN
【性状】: 乙胺嘧啶片为白色片
【贮藏】: 遮光,密封保存.
一级分类: 抗寄生虫药*
二级分类: 抗疟药*
主要成分: 乙胺嘧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