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羊头山炎帝文化旅游区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高平羊头山炎帝文化旅游区


省份: 山西省
城市: 晋城市
县区: 高平市
简介:
羊头山炎帝文化旅游区(Emperor Yan cultural relic in Mt.yangtou)位于晋城市区北35公里的高平市神农镇,华夏始祖一炎帝神农氏活动的遗迹遗址,在全镇境内分布广泛,多达40余处。这里是华夏农业文明的发源地,这里传颂着“精卫填海”的美妙故事,这里有炎帝居住过的羊头山,有举国无双的明代“炎帝陵”石碑。炎帝行宫内的雕花石础和正殿“西游记”木雕图案,为国内现存雕刻之精品。
景点类型: 遗址*
出行方式: 参团*,自助*,自驾*
适合人群: 个人*,朋友*
游玩项目: 文化游*,观赏*
景点:

祭天坛

    
祭 天 坛

  神农炎帝在羊头山居住试种黍谷,在山顶立杆测影,并选择在杆影最长的冬至日献出最宝贵的粮食祭天,以感谢天日的赐予,因而,设立了祭天坛以盼年年获丰收,岁岁得安康。祭天坛是遗留下来的神农炎帝在羊头山活动的最原始的遗迹,因岁月古远被破坏,现在的祭天坛就是经专家设计在原有基础上建起来的。

祭天坛

千佛碑

    
千 佛 碑

  千佛碑四面满雕佛像,共有小佛像2240余尊,高4米,宽1米,厚40厘米。碑底部雕有龛5个,南面一龛较大,雕一佛二菩萨。左右菩萨袒露上身,下着羊肠裙,立于莲座上。此碑从造型风格来看是国内罕见的,属北魏风格。

千佛碑

北魏石窟

    
北魏石窟

北魏石窟

  羊头山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石窟佛龛就地以石雕凿,凹凸起伏,奇异纷呈,形象逼真。北齐﹑隋又唐屡有建造,工程浩大,历经百余年。山上大小石窟据记载原有40余处,现有发掘清整出九处。一九八六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号石窟简介
  一号石窟规模较小,窟内雕有一佛二第子二菩萨二天王。佛的莲座有两个供养人屈膝而跪,仰首恭敬;菩萨的手镯﹑耳环都清晰可见,两侧的天王身披铠甲,手持兵器,脚踏鬼魅,为典型的唐代风格。
  二号石窟简介
  二号窟没有主窟,表面共计大小佛龛22处。佛和菩萨得到体态都比较丰腴,菩萨还出现提胯扭臂的现象,佛的莲座下有比较丰富的卷草纹,并有侏儒兽承重力士状托起莲座。从大体风格来看应为隋唐之物。
  三号石窟简介
  三号窟门外两侧雕的是菩萨造像,面部表情风化比较严重,但仍能看出菩萨的发型是高髻,衣饰飘带流畅自然。这个石窟是一石开两窟,两个窟门也有所不同。正面的是风鸟门,是两只展翅的凤凰,周边雕有花草;窟石东侧的窟门是两条小龙。整个窟石表面共有大小龛30余处。从整体上看是北魏时期的。
  四号石窟简介
  四号窟规模比较小,最具有特色的是门外的二力士造像,都脚踏瑞兽,威武异常,给肃穆庄严的佛教圣地增添了几分生机。石窟东侧的菩萨雕像面部表情仍十分清晰,慈爱和善,耳环,手镯也很明显。
  五号石窟简介
  五号窟是羊头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组窟﹑龛造像,特点一石开三窟,较大的一门,门外两侧雕有二力士,仰首相向,形态生动,脚踏瑞兽。石窟石门上有为它遮风挡雨的石头。窟内原有多次题记,现大多数已难以辩认,只有正壁右下方的题记仍清晰可见。年号是大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东侧窟进深浅,调的是释伽多宝的二佛,“秀骨清像”,臂大过膝,四肢细长,典型的北魏风格。
  六号石窟简介
  六号窟没有主窟,均为大壁龛,南面一龛较大,龛楣外,正中为一坐佛,两侧是列弟子跪像,佛的衣服也与其他处不同,襟也装饰为回字纹,颈上结带形同十字,光头呈花状,火焰纹背光周围有纵飞天纹饰,独具特色。
  七号石窟简介
  七号窟也叫千佛洞。洞内没有主尊佛,遍雕小佛有1680尊,因而得名千佛洞。窟门外两侧是高浮雕力士像,各脚踏卧师,造型潇洒,栩栩如生。洞内四壁遍布小佛像共约1680余个。千佛洞是由两块巨石并在一起组成的,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艺。
  八号石窟简介
  八号窟建在羊头山顶。石窟的顶﹑南﹑东三部分区不存在,据说是被抗战时期的日本飞机轰炸过。旁边还有状若羊头的巨石,相传因长子高平两地人争论羊头的朝向问题而被毁。
  九号石窟简介
  九号窟当地百姓叫它“油篓洞”,窟内四壁共雕小佛龛百余个,每行间均刻有供养人题名,四角攒尖顶,顶中间雕饰一直径40厘料的莲花。现已倾倒。是什么原因倾倒的,连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不曾知道。

神农庙

    
神 农 庙

神农庙

  神农庙创建年代,现以无法考证,相传为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所建,此庙分上﹑下两院,历史上最后一次修复是在民国十二年,在这以后的几十年中,山门全部塌毁,中殿后殿只剩墙基和殿内神台。2001年重新复建,里边有炎帝大殿﹑展厅﹑碑文室等。

神农庙内对联

巍巍首阳与天为党钟山川造化灵气
赫赫炎帝同世亘存开华夏文明先河
祖功行万世万世华胄颂华祖
德惠九州九州龙人仰龙宗
朝彩霞暮归蔼仙踪圣迹真宝地
春抽丹冬耸翠斗转星移果神居
门外一望无际丹水浩荡扬圣德
殿前三思有缘羊山巍峨颂神功
尝百草替膳腥羊头山下立耒耜文明肇绪神农氏
教蚕桑调药石丹朱岭前开口中薪火传庚华夏族
创人文神昭千秋郎郎乾坤凝子气
开物理功垂万代泱泱华夏展雄风
鼎鼐调和文明递进发扬光大颂盛世
阴阳运转万物演绎寻根溯源瞻圣光
山川依旧瞻始祖功绩犹存伟人圣范铭万世
殿宇重新问苍穹英雄何在风流人物数今朝
梦里佛有托团池凡牲役拂界
朝来人皆惊清化宝刹降人环
风声泉声清化梵呗声无声不寂
夜色树色羊头峰峦色有色皆空
烟霭有无柱杖僧归苍茫外
雨晴浓淡倚栏人在书画中
音可能观观遍人间开慧眼
土何以大大如沧海有姿心

羊头山

    
羊 头 山

羊头山

  羊头山位于高平市北部,海拔1300米。古来是泽州﹑潞州两郡的分界线。所谓:“岭限二郡,地跨三邑”是也。这里早在远古时期就是原始人类居住﹑聚集﹑生息之地。在《黑暗传》一书中写道:“神农上了羊头山,仔细找,仔细看,找到粟粒有一颗,寄在枣树上,忙去开荒田,八种才能成粟谷,后人才有小米饭”,描绘了神农炎帝氏在羊头山种植粟的生产图景。在炎帝的神话传说中:“丹雀衔九穗禾坠地者,帝适而植之”,这和炎帝在羊头山中五谷的记载同出一撤。《中国历代史话》在论述我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史中指出:“新石器时代是伴随农业发展而开始的”。从我国黄河流域的地理条件和原始生产的技术条件,可以确定,黄河流域靠近山麓的地带 ,就是我国农业发生的最早渊源。以羊头山为中心的广阔地带正好具备这样的地理条件,神农炎帝氏种五谷的神话就发生在此地。这里也确实是黍﹑等农作物是主要产区,所以羊头山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祥地,而且也是最早祭祀始始祖的地方。在以羊头山为中心的区域内,所发现的神农城﹑神农泉﹑神农井﹑神农庙﹑五谷畦﹑耒耜洞等许多遗址遗迹尚存。炎帝在这里种五谷﹑尝白草﹑制耒耜﹑兴医药﹑制陶器﹑开日市,始兴稼穑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神话故事代代流传。炎帝逝世后就殁葬于羊头山东麓的庄里村,历朝历代岁岁奉祀 。在这里形成了以炎帝陵为中心的庙﹑祠﹑宫等一系列独特的炎帝文化建筑群落。与炎帝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惯﹑碑文石刻和祭祀炎帝的庙宇十分丰富。每年暮暮四月梨花盛开,一个方圆45华里的地方,鸟语花香,皑皑梨花白茫茫好似祭祀始祖炎帝。如此盛况在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诸多史籍史料的发现,活动在羊头山一带的炎帝就是初创耆国的第一代始祖轨公,庄里村炎帝陵葬的就是第一代始祖是确定是无疑的。事实证明在这块土地上历代延续着神农炎帝氏的神话故事之所以源流古老﹑时空吻合,是因为始祖在这里活动的遗存。密度集中﹑内容详实﹑体系完整,这在全国来说是罕见的。

炎帝中庙

    
炎帝中庙

炎帝中庙

  炎帝中庙位于高平市神农镇下台村,为皇帝所敕封,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碑记云:“下台村古有敕封神农炎帝庙。”究竟哪朝哪代皇帝敕封,“困奉敕建立其来远矣,创兴之始杳不可考”。
  炎帝中庙建筑宏伟,规模庞大,庙正中有元代无梁结构殿,堪称一绝。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出前廊,屋顶琉璃脊饰。整体庙宇分前、中、后三院,中院拾阶而下为下院,整个建筑排列有序,错落有致。
  炎帝中庙原正门庙之西南角,门上横额有“炎帝中庙”字样,是明天启二年(1622年)维修时所立。
  炎帝中庙在元至元年间维修过一次。元至正乙未年(1355年)村人王德成租工备料在正殿西空隙地修两室,即炎帝太子及子孙殿,时值王德成而立之年,尚膝下无子,因有修室之愿,王德成竟生二子,不久王德成病亡,其妻杜氏继遗愿历尽艰苦,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修成西殿,今无梁殿内“创修炎帝太子及子孙殿志”之透明碑,记载此事。清代康熙戊申十月(1688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又在原基地上增修外院(即下院),东边新修文昌楼,西边增修禅房及东西游廊戏台。
  炎帝中庙历代扩建,改建,现占地一万二千平方米,耗资巨大,不公本地人捐款助物,还有村人诸位在外省贸易者各处募集资财,更有河南府、西安府、山东牟平等域外募集捐资此庙,可见,炎帝中庙当时知名度很高,香火极盛,誉满中原。

炎帝行宫

    
炎帝行宫

炎帝行宫

  炎帝行宫,位于高平市神农镇故关村,后人为纪念农业兼医药之祖的炎帝含辛茹苦栽种五谷,不避风险备尝百草而只能穴处巢居,风餐露宿,特修此宫殿以表达人们对炎帝的怀念之情。
  炎帝行宫创建年代不详,“因造基太古,无文考验”。民代天顺四年孟秋(1460年)至明成化五年(1469年)孟秋,历时九年对“风雨摧毁,垣址漫漶,行迹渐泯”的炎帝行宫进行重修,创建宫殿五间,后僧人明镜因父业未就涅,于成化辛卯孟冬(1471年)故,继忠述事双造神担一抬,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又对正殿五间进行了重修,正东门改为圣贤殿三间,东南改为出入之门,院内立青石香台,植柏树两株,到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时,炎帝行宫已是“风雨飘摇,殿宇几乎颓堕”,以经儒申九德维首先光绪八年四月初六至光绪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对炎帝行宫进行改修,前墙由砖制结构改为木制结构,殿前的木雕图案为国内雕刻之精品。同时增修东西耳房各三间,改建后的炎帝行宫如碑记所云:“在昔古殿敦庞壮丽,古殿不若时殿明亮,虽未是创始建之亦不异乎创始建之” 。现在看到的建筑就是此时的建筑(只是前墙是1957年加修的)故关村因有炎帝行宫,可谓是神威灵应显耀赫然,风调雨顺年丰,大有一方人民逢凶化吉为答谢炎帝神灵,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仲夏至孟秋增修东南耳房两间,西南耳房两间,东大门钟楼三间,同时以碑示后世,凡遭损坏炎帝行宫时,即当补茸,并饬其遵办为千载之劝。

炎帝陵

    
炎 帝 陵
  炎帝陵位于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明代乐律家朱载育在《羊头山新记》和清代《泽洲府志》卷四六中作了较详细的叙述:“(羊头)山之东南八里日故关村,村之东二里日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茂密,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盖金元物也。”神农镇现在仍然流传着许多故事和传说。如炎帝有一天为救部下性命上山采药,中毒70次,肚子疼痛难忍,不能骑马,只好下马使人抬着走,于是这个地方就叫换马村。走了一段后发现炎帝已不省人事,人们不住地呼唤也叫不应,因此这个地方得名“不应村”,后来演变成“北营村”。炎帝死后,炎帝的马在北营东边岭上,不吃不喝,长夜悲鸣,狂奔乱跳,于是此岭便叫“跑马岭”。人们把炎帝抬到一个山沟里停尸,后人把此沟叫为“卧龙湾”。炎帝装殓之地就称为“装殓村”,后谐音为如今的“庄里村”。宋·罗泌《潞史》:“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先茔”即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炎帝陵。

炎帝陵

  炎帝陵园分上下两院,下院有戏台,座南朝北,戏台下有圈道,沿圈道拾阶而上进入陵内,东西为厢房,上院有正、偏三道门,偏门东西各有一座钟楼,上有古钟,上院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出廓,悬山式层顶,屋顶正中琉璃脊正面刻有“炎帝神农殿”题名,背面刻有“大明嘉靖六年”(1527年)字样,殿内后墙有平台暖阁 ,正中阁塑有炎帝像,两边是后妃像,惊奇的是两边阁布满灰尘,而中间阁从不扫无灰尘,平台前面的石条上有精细的雕刻,原东西墙有精美的壁画,可惜在文革时被毁,正殿前左右各有一棵万年大柏树,五十年代被人砍伐,根部周长6.2米。
  炎帝陵东厢房有一块举国无双的石碑,碑上刻有“炎帝陵”三个大字,为明万历三十九年所立,至今已有390年之久。历朝历代都曾派祭官代表官府祭祀。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亦尝派遣官员祭祀,且下诏令禁止樵采。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当地流传有“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迎社首”,而且要在四月初八前二十天先迎社首筹划祭祀活动,可见规模之大。

羊头山

     羊头山
地址: 晋城市区北35公里的高平市神农镇
网址: http://www.iweeeb.com/w/%E9%AB%98%E5%B9%B3%E7%BE%8A%E5%A4%B4%E5%B1%B1%E7%82%8E%E5%B8%9D%E6%96%87%E5%8C%96%E6%97%85%E6%B8%B8%E5%8C%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