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海藏寺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武威海藏寺


省份: 甘肃省
城市: 武威市
简介:
  在武威城西北2.5公里处,也有人称海藏(Cang)寺,因寺院周围林泉茂密,犹如海中藏寺,故名。创建年代现在无从考证,是现存比较完整的一处古建筑,占地11,600平方米,是河西的名刹古寺,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山门、大殿、灵钧台、天王殿、无量殿等保存完整。 海藏寺面南而开,红色宫墙外,一座四柱三间三层的木构牌楼,古朴玲珑,巧夺天工,颇具民族特色。走马板上书有“海藏禅林”4个大字,恣意而辉煌。每至日出时分,牌楼东侧一缕青烟袅袅直上,盘旋缭绕于白杨、垂柳之间,缥缥缈缈,给海藏古刹增添了一种神奇绝妙的气氛,人称“海藏烟柳”、“日出寒烟”,为海藏寺一大奇景。
景点类型: 寺庙*
出行方式: 参团*,自助*,自驾*
适合人群: 家庭*,个人*,朋友*
游玩项目: 文化游*,许愿进香*,观赏*
景点: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城南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北魏、隋、唐、西夏期间均有扩建,至明、清时期已成为喇嘛教寺院。据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重修凉州广善寺铭》记载:明朝正统十年天梯山石窟尚存26处。由于天梯山石窟地质结构松软,在历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仅1927年凉州大地震,就震毁洞窟10余处。1959年9月,因修建黄羊水库,窟址处水库淹没区,部分造像、壁画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北魏、隋唐时期的藏文经卷、绢画等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保存。现在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最大的洞窟残高30米,宽19米,深6米。窟内有释迦牟尼造像1尊,高15米,宽10米,大佛左右两旁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和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形生动,神态威严,形象各异。窟内南北两壁上绘有大幅壁画。南壁为云纹青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驮有熠熠发光的经卷,下部是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上部绘有青龙;中部绘有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闪发光;下部绘有牡丹花卉。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气势磅礴,形象逼真。  
   大佛巍然端坐,左手平放在膝盖,略出膝部;右臂前伸,手掌外撑,向对面的山推去,所指之处叫磨脐山。对此,民间有“张义川,水湖滩,大佛爷手指磨脐山”的歌谣和许多美丽传说。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不但为佛教的传播培养了人才,而且为石窟的开凿造就了力量,形成我国佛教艺术史上有名的“凉州模式”。石窟建成后,世人仿此陆续开凿了金塔寺马蹄寺、文殊山、榆林窟等。后来,北魏在大同开凿云岗石窟时,主持人也是凉州僧人昙曜,所用能工巧匠大都是凉州人。因此著名考古学者宿白先生将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在风格上称之为“凉州模式”。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存,国家文物部门从1995年开始就立项修复天梯山石窟。目前,石窟第一期工程已顺利竣工,在淹没大佛的高峡平湖中已围筑出一道气势如虹的围堰,复原的大佛重现当年的风采。新开辟的天梯山庄集餐饮娱乐为一体,载着游人的游艇穿梭在堤岸和大佛之间的湖面上,一群群游人在山水之间寻幽探趣。已建成的石窟文物陈列馆将一展古老的文物将风采。天梯山石窟以它独特的湖光山色和古老的佛教文化艺术吸引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游客。2001年,天梯山石窟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

      

白塔寺



  白塔寺,藏语称作谢尔智白代,即东部幻化寺,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位于凉州城区东南20多公里的武南镇白塔村,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和,为黄羊河水系杂木河下游冲积绿洲,兰新铁路、国道312线分别从其东西两面经过。白塔寺是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萨班)与蒙元代表、西路军统帅阔端举行“凉州会谈”的地方,也是后来萨班圆寂之地。这一历史性的会谈决定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标志着西藏从此纳入了中国版图,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进程中具有深远而特殊的意义。白塔寺是西藏归属中国750多年的历史见证。 
  
   2001年5月,白塔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武威市博物馆

    

文庙――武威市博物馆

 
  
 
  武威市博物馆现馆藏文物4.4万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2件,一级文件170件,二级文物278件,三级文物594件,是甘肃省第二大历史博物馆。以铜奔马、医药简、礼仪简、木雕、墓志石刻为代表的汉唐文物,以西夏碑、木缘塔、木版画、金碗为代表的西夏文物,以凉造新泉、西夏银币为代表的货币文物,以明清瓷器、牌匾、水陆画为代表的明清文物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发展武威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目前,该馆下辖文庙、西夏博物馆、大云寺、文物复制厂四个单位。
  文庙位于武威城东南隅,院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庄严雄伟,古柏参天,槐荫蔽日,素有"陇右学宫之冠"之美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传闻文庙最早建于前凉或西夏时期,碑载复建于明英宗正统二至四年(公元1437-1439),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东西宽135m,南北长187m,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全庙由三组建筑构成,东以供奉"万世文宗"文昌帝君的文昌宫为中心,南为山门,北为崇圣祠;中为孔庙,是供奉"万世师表"孔子的地方,以大成殿为中心,南为戟门、棂星门、状元桥及泮池,北为尊经阁;西为凉州府儒学院。
  西夏博物馆位于武威文庙门前,座东向西,为"回"字型仿古框架结构建筑,占地面积3570平方米,展厅面积1400平方米。西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个成员,曾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叱咤一时。然而,由于在蒙古铁骑的征服过程中,西夏文物典籍在刀光剑影中累遭损失,历经数百年沧桑,连党项族本身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了。而武威是迄今发现西夏文物、遗迹最多的地方,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是研究西夏历史乃至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有不少还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现从馆藏众多的西夏文物中,精选了150多件,分三大部分陈列展出,使西夏王国的兴亡、西夏的经济、西夏的文化等历史一 一展现在人们面前。展出的重要文物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碑、国宝木缘塔、国家一级文物西夏木板画及西夏泥活字版经文等。展览用大型浮雕、文物图片、壁画、背景画相结合的手法,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西夏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大云寺,原名宏藏寺,宋、西夏时期称为护国寺。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为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凉张天锡所建造。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朝廷在全国颁《大云经》,下诏各州郡修建大云寺。凉州遂将宏藏寺改名为大云寺。明洪武十六年(1383)日本僧人沙门志满远渡重洋,专程来凉州朝拜大云寺,并主持募化重修,被传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话。
  明、清时期大云寺香火不断,游人众多,是凉州有名的游览胜地。1927年4月23日武威发生8级地震时,大云寺遭到严重损坏,唯有寺内的古钟楼岿然独存。解放后,文物部门从别处搬迁来火神殿、春秋阁等古建筑,与古钟楼组成今日大云寺规模。1993年3月,大云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踏飞燕出土地――雷台

    

马踏飞燕出土地――雷台


 
  雷台是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位于甘肃武威城区北关中路,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雷台是丝绸之路上精品旅游景区,1983年雷台被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雷台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03年12月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11月被定为甘肃省建设系统第三批"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单位",2004年4月被定为甘肃省第三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公元301年-375年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资冶通鉴》中记载:为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轮80余堵,基高9仞"。现雷台保存基本完好,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10座,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周围古树参天,湖波荡漾,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观光胜地。
  1969年9月在台下东南角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公元186-219)大型砖室墓,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前、中、后室等部分组成, 通长40米;前室有左右耳室,中室有右耳室,墓葬虽经盗掘,但遗存尚多,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珍贵文物共231件,古钱币3万枚,被史学界称为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铸造精致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一匹铜奔马。1971年9月全国著名考古学家、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宾努首相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时发现铜奔马,称其为"马踏飞燕"。1973年外交部长陈毅决定让铜奔马赴世界各地展览。作为中国考古文化优秀代表于1973年4月至1975年8月先后到法国、日本、英国罗马尼亚奥地利、南斯拉夫、瑞典墨西哥加拿大荷兰比利时美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高度赞誉。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为了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雷台及雷台汉墓这一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改善旅游设施、提高旅游区的服务质量和综合接待能力。撤地设市后,在国家、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争取资金3500多万元对雷台旅游区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扩大占地面积66670m2,雷台旅游区以崭新的面貌向中外游客充分展示了雷台文化一条街、堪称"中华第一门"的汉风格大门、大型音乐喷泉、天下第一马"马踏飞燕"、凝聚汉文化精萃的巨型浮雕、牌楼、图腾柱以及堪称"世界之最"的整体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队列,建成并布展了具有天马艺术风采的天马艺术馆。进行了古建筑维修、绿化、美化建设,建成后,中央及各省、市领导、专家、学者参观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雷台旅游区环境的改善、汉文化和马文化全方位的展示,给国内外游客提供了舒适优美的游览环境,我们热忱欢迎中外游客来中国旅游标志之都,目睹那神奇的"马踏飞燕"出土地及古代人民智慧的杰作。 

海藏寺之谜

    

  宋振林 

 

海藏寺之谜


  海藏寺是河西名刹之一,也是武威城北郊一处风景优美的游览场所。清人孙 在《修葺碑记》中说:“武邑林泉之美,城北为最,而海藏迤东尤胜。”这座历经千年的古刹,不但风景怡人,且有许多神气之处,至今人们未能对它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首先是寺名。许多有关海藏寺的书文中,对寺名都是这样解释的:因寺周林泉茂密,寺在其中犹如“海”中藏寺,故而得名,并撰写了一副“海里藏寺寺藏海,林间涵湖湖涵林”的回文对联,以和寺名印证。而武威籍学者李鼎文先生经过爬经梳典,多方考证,认为“海藏”是佛教用语,相传佛教大乘经典藏在大海的龙宫中,故称“海藏”。收入《大藏经》的鸠摩罗什译的《龙树菩萨传》中,即有龙树求经心切,大龙菩萨接他入龙宫以经典相赠的记载。唐朝李德裕在《赠园明上人》诗中写道:“远公说《易》长松下,龙树双经海藏中。”唐朝另一位诗人皮日休也有“取经海底开龙藏,诵咒空中散蜃楼”的诗句。一些学者认为,前一种说法形象地道出了古寺的外貌特征,后一种说法挖掘了它内蕴丰富的历史内涵,似乎都有根据,但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确切呢?
  海藏寺除了古刹庄严雄伟、园林典雅清幽之外,还有三种奇特的景观令人称道:一是被古人称为“海藏烟柳”或“日出寒烟”的奇景。海藏寺前有一座四柱三间三层的木构牌楼,古朴玲珑,巧夺天工,牌楼走马板上写着“海藏烟柳”四个大字,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振武将军孙思克所题,行笔流畅,舒展圆润,被列入中华名匾。每到日出时分,牌楼东侧一缕青烟袅袅而上,盘旋缭绕于白杨、垂柳之间,缥缥缈缈,似有似无,给海藏古刹增添了一种神奇的气氛。对于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有人认为是光合作用,有人认为是雾气所致,也有人认为是视觉问题,更有人把此赋予了神话色彩,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二是寺中灵均台上的“药泉井”。灵均台为东晋十六国时前凉王张茂所筑,台高九仞,台上建有“无量殿”,为珍藏清代皇廷所赐明版藏经之处。殿前有一眼“药泉井”,亦称“海心”,相传井水与西藏布达拉宫的龙王潭相连。此井水比一般水重18克,人喝了之后顿觉心清气爽,而且不闹肚子,传说可延年益寿,祛灾除病。每逢藏历节和端阳等传统节日时,甘肃、青海等地的藏族同胞不辞辛苦,千里跋涉,专程来此取水敬献神灵或医疗疾病,被视为“神水”。药泉井水为何与一般的水不同?它是否和布达拉宫龙王潭之水一脉相连?此井是什么时候被挖掘出来?这些历史之谜至今未能破解。
  三是寺前开挖的人工湖。“三九”寒天站在湖中石桥上观看,东边湖水冰封雪冻,游人可以在湖面上溜冰;而西边湖水荡漾,湖中能划船行舟,造成一湖两景的独特景观。有人从泉眼分布寻奇,还有人从泉水温度探因,但至今未能给人一个满意的答案。海藏寺这秀色凌空、鬼斧神工的不朽神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奇览胜。 
  
 

泰国曼谷居士朝拜甘肃武威海藏寺

    

泰国曼谷居士朝拜甘肃武威海藏寺



   海藏寺讯:5月4日,中国佛学院南京栖霞山分院副院长兼教务长理海法师率领泰国曼谷华侨居士朝礼团一行,专程朝拜武威鸠摩罗什寺并参加“浴佛”法会。下午,泰国居士一行朝拜武威最大的佛教寺院海藏寺。在凉州区佛教协会会长、海藏寺方丈理智法师安排下,海藏寺监院理戒法师带领四众弟子热情接待。 

晚上,海藏寺为了感谢泰国王木娇众居士对武威佛教的大力帮助,举行答谢晚宴,理戒法师在答谢宴会上致辞。泰国居士代表发了言,对海藏寺的盛情接待表示感谢!(图/文:凉州区佛教协会 杜玉平) 

灵台法雨――武威海藏寺

      

灵台法雨――武威海藏寺



海藏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县城西二公里处,因寺院建在水中小岛灵均台上,周围林泉茂密,犹如海中藏寺,故取此名。1963年公布为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藏寺占在总面积8800平方米,始建于晋,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元朝时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借到凉州之机,在凉州捐资扩建修缮了海藏寺等凉州四大寺,使其成为喇嘛教寺院。后明、清又扩建翻修,殿宇宏伟,佛像庄严,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寺院。 

《晋书?张轨传》中有张茂筑台的记载,张茂筑台不止一处,灵均台只是其中之一。东晋大兴三年(320年)凉州刺史、前凉王张轨被杀,州人推其弟比重张茂摄政(320-324年在位)他登上宝座不久,便垒土筑台,“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可见灵均台规模之大。唐三藏大师玄奘西行取经,滞留凉州月余,曾在海藏寺念经拜佛,并接受这里僧俗要求,讲经说法。明正统十年(1445年)二月十五日颁赐凉州《大藏经》,现保存于武威文庙藏寺藏经阁的这部经。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重修海藏寺,太监张睿工在旧址重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并立《重修古刹海藏寺劝缘信官檀缘信越记》。明宪宗曾赐名为“清应禅寺”。清初,住持际善和尚拄杖募化,步行到京,求见皇上,请赐《大藏经》,重修藏经阁。后郭朝祚来此作官,得知这一壮举,除挥笔写了苍劲峻拔的“藏经阁”三字匾外,还撰文书写了《海藏寺藏经阁碑记》。他满怀激情,以浓郁的笔墨高度赞扬了际善求经的高尚精神和重大意义。 

1927年武威大地震,包括海藏寺在内的武威许多士木建筑大部分被子毁坏。“文革”期间,海藏寺又遭到了人为的破坏,近些年来政府陆续重修,使这座招提古刹又显当日雄姿。现在海藏寺是一个由僧侣住持香火旺盛的寺院。 

寺前为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木构牌楼,古朴玲珑,巧夺天工,颇具发族建筑特色。走马板上有“海藏禅林”四个大字,牌楼一缕青烟飘浮而升,盘旋缭绕于白杨,垂柳之间,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给海藏寺增添了一种神奇美妙的景象,俗称“海藏烟柳”、“日出寒烟”,使人有身临仙境地之感。 

进山门迎面为前后两座庄严的大殿,虽经维修,仍不失原来气派。大殿北为内院,正面高台基上原为转角楼,现这里面迁来另一座殿宇,在两侧宽阔的廊主房陪衬下,亦显得紧凑、庄重、幽雅。内院后为高达八米的灵均台,台下曾发现一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刻《晋筑灵均台》碑记,上书“东晋明帝太宁中凉王张茂立古台”。台上有天王殿和无量殿,为明朝重建,斗拱、染架用料粗大浑厚,屋顶脊兽装饰雄建而大方,尤其是无量殿正脊两侧吻兽,对张大口,怒目相视,栩栩如生。无量殿内立两块字迹清晰保存完整的石碑,其中东面一块《海藏寺藏经阁记》,为清乾隆元年(1736年)郭朝祚所立,文笔生动,书法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寺内现藏有《大正藏》、《碛藏经》等众多佛经。 

海藏寺现任方丈理智法师,32岁,甘肃武威人,1986年出家,师从谛禅法师,毕业于苏州灵岩山佛学院,中专文化程度,兼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甘肃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甘肃省政协委员,武威市佛教协会会长。现任监院理戒法师,62岁,甘肃武威人。 

神秘的“马踏飞燕”

     记者:李红

神秘的“马踏飞燕”


 

  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古台下有一批铜奔马在此长睡了2000多年,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汉武帝征服了西域古国之一:大宛,保持了西行商路的畅通和促进了我国境内马种的改良,因此也就有了著名的《西极天马歌》。“天马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1969年在甘肃威武市,雷台东汉墓中出土的这39匹铜马,或用于驾车,或用于骑乘,它们虽然多作立姿处于静止状态,但都挺胸昂首,充满了活力,这之中尤以这匹足踏飞燕的奔马最为著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踏飞燕"如今的"马踏飞燕"已是中国旅游的标志,而且又已入围联合国教科组织和国际旅游协会联办的2003世界旅游标志的候选名单,与此同时,学术界关于神奇的"马踏飞燕"本身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待解之谜,有人置疑,马蹄下的鸟儿是燕还是乌鸦


  汉代的时候,相马有四个标准,就是把马按照速度分为四个等级,这些能够称得上等级的马都是良马,在这些良马里,第一等级的马的速度要求是能逮住鹿,第二等级的马是能逮住糜,第三等级的马就能吸鸟,也就是能将鸟踩在脚底下。当时西汉出的许多画像砖上面有个太阳,太阳底下有一个鸟形,有人就说是乌鸦,因为乌鸦比燕子飞得速度要快,而且还根据专家分析的燕子的尾巴是个剪翅,是一个剪形的可这个马踩的鸟儿的尾巴却是个长平的,因此也就有了乌鸦的说法,从科学的角度也有人提出了这个马,三足腾空了,马的一个足的立脚点科学的踩在了燕子的身上,在燕子身上找到了一个平衡,从造型上来说,马踩飞燕就这么叫下来了。


  其实,无论是燕子还是乌鸦,我们都会被这瞬间凝固的美所折服,飞奔的马儿与受惊的飞鸟在一刹那间的动作,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因此有人称它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峰",但也有人怀疑它是古代的相马标志"马式"。


  到了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甘肃当时负责发掘的有一个专家,他从造型的角度来开始研究这个马,关于马脚下踩的鸟儿的争议以及它本身是完美无缺的艺术品还是"马式"。汉代有个"相马经",谈的就是当时相马的标准,所以有人从这个角度说,它已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峰,从80年代初以后,"马踏飞燕"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家喻户晓"了,它的名字也就这样叫了下来。


  围绕铜奔马"马踏飞燕"的讨论仍在继续,虽然我们不解,当时的艺术工匠是如何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又并合了力学平衡原理,巧妙地铸造了一匹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但除了不解,还有一种敬佩。


  如今在人们的眼里铜奔马"马踏飞燕"已不仅是一件艺术品,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时代精神,就象这次在甘肃进行的招标会那样,在全国来参赛的12个城市中,西安能够脱颖而出,这是西安人的骄傲,也是西安的骄傲。


  因为陕西是一个文物大省,又是在国际上很有名气和地位的青铜器故乡,世界有两大青铜器故乡,第一青铜器故乡在意大利,第二青铜器故乡在咱们陕西。而我国被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它的主要条件也是因为青铜器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我们讲龙马精神,龙是图腾,马是精神,今年又是马年,开发西部,加入世贸组织等一系列的事情都相遇在一起,陕西五环仿古有限公司代表西安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拿下了这样一个工程。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竞标成功,而更需要的是蕴藏在铜奔马身上的精神,一种神奇与速度,一种勇往直前,与时俱进的精神,神秘的"马踏飞燕"还有一个又一个待解之谜,但它带给西安,西安人的精神,却是显而易见的。


地址: 甘肃省武威市
网址: http://www.iweeeb.com/w/%E6%AD%A6%E5%A8%81%E6%B5%B7%E8%97%8F%E5%AF%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