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荣巷古镇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无锡荣巷古镇


省份: 江苏省
城市: 无锡市
简介:
冷寂多年的荣巷,在无锡大规模的老城拆迁中再度受“宠”。在这条屋旧檐漏的老巷里,深烙着中国民族工业先驱留下的足迹。世纪之交,重走荣巷,会获得何种感受?
  荣巷老矣。弯弯小巷已被城西大片高楼所包围。昔日巷前有条小河,名梁溪,为无锡古称,如今已被车轮滚滚的公路所替代。巷内平房见多,院墙高高,露出饱经风雨的青砖。庭园不大,仍留有老井或假山。和主人闲聊,会告诉你巷内多数人家属“梁溪荣氏大家族”。他们曾拥有显赫的家族发迹史,旺族中出现了像荣熙泰、荣宗敬、荣德生等可载入中国民族工业史册的先驱,特别是诞生了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
  在荣巷古镇即将开发之前,我又一次来到了荣巷,我们看到的这些照片,也许就是绝版的了......
景点类型: 古镇*
出行方式: 自助*,自驾*,市内*
适合人群: 家庭*,情侣*,朋友*
游玩项目: 摄影*,避暑*,文化游*,观赏*
景点:

西浜信船石柱

     庙浜·信船·石柱

  石柱是荣巷西浜信船码头的系缆石柱。石质为花岗岩,柱高约1米,上端有宽约5厘米的凹槽,用以系缆绳,下部埋人地面,深度不详。

西浜信船石柱
石柱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等字样,免除灾晦、祈求船行平安。

晴雨操场

    
荣巷中心小学内的晴雨操场

  鲁迅先生在1932年11月27日的日记中记曰:“午后往师范大学讲演。”说的是1932年深秋,已定居南方的鲁迅回到北京,来到北师大东南楼前花圃西侧的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前,缅怀自己的学生。那天,他在北师大发表了在北京所作5次讲演中规模最大、听众最多的一次讲演。由于听众达2000余人,北师大风雨操场无法容纳,只好移至露天广场。在很多文献中还配发了鲁迅先生那次演讲的照片。

  之所以提起这段往事,是因为故事中提到了北师大那个简陋而且很小的风雨操场。它使我想起了我们无锡还有那么一个同时代建造的、目前仍旧还在使用的、而且还与北师大的名字有着些许联系的“晴雨操场”。

  “晴雨操场”其实是无锡人的叫法,顾名思义,就是晴天和雨天都能开展活动的操场。我觉得这个叫法比其他地方说的“风雨操场”更贴切。因为它的样子,就象一个超大型的亭子,上面有层挡雨遮阳的屋面,而四周除了柱子支撑屋面外,并没有挡风的墙。

  无锡的晴雨操场座落在现在的荣巷中心小学(原公益小学)内,它建于1915年。据乡间老人讲,这个操场的建筑图纸来自于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专家、教育家胡雨人。

晴雨操场
荣巷中心小学内的晴雨操场,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为礼堂,也可兼作操场使用。上层纯为操场。


  胡雨人是无锡堰桥人,早年曾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学堂(北师大前身)、江阴南菁中学、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宜兴中学等校的校长。他在日本考察教育体制时,发现晴雨操场设施很适合作学校课间运动的场所,便绘下图式带回国内,以便适时推广。于是后来便有了的无锡公益小学的晴雨操场。

  荣巷中心小学内的晴雨操场,占地约400平方米,呈“凹”字。操场为独特的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为礼堂,也可兼作操场使用。上层纯为操场。

晴雨操场
孩子们在晴雨操场上面跳绳、踢毽子,不亦乐乎


  上层的操场没有围墙,减轻了建筑的重量,同时也增加了光亮。利用4根洋松木方大梁,营造出了330平米的室内大空间,体现了当时建筑的较高水平。据说本来想使用杉木作梁,可惜长达15米的杉木一时难以觅到,所以只能采用洋松。至于屋面弃瓦而使用马口铁皮,则是为了减轻自身重量。

  晴雨操场建在荣氏私立学校内,荣氏家族财力雄厚,建筑的时候选用的当然都是上乘材料,水泥、杨松、钢筋和马口铁俱为进口。所以经过90年的风风雨雨,除了几年前的一次大风刮走了几张马口铁皮,南端两水泥楼梯因为地层下陷出现数处较大裂缝有碍安全被拆除外,建筑基本保持完好。那天去采访的时候,适逢下课铃响,孩子们在操场上面跳绳、踢毽子,不亦乐乎。

  2001年6月,国家文物评估组专家称:荣巷中心小学内的晴雨操场是国内仅存的仍在使用的早期室内体育活动场所。

磨盘

    

荣巷磨盘和梅园磨盘

  说到中国的民族企业,不能不说到荣氏;说到荣氏企业,不能不说到面粉厂;说到面粉厂,又不能不提到最初的制粉工具--磨盘。

  1900年,荣氏与他人合股在无锡西门外太保墩建保兴面粉厂。由于当时美制、英制钢磨价格很高,所以建厂初期仅购置了四部价格相对便宜的法制链石磨子。

  1905年,面粉厂引进了6部英制钢磨,19O9年,又以分期付款方式,向恒丰洋行订购了全套美式最新粉机。其时,日产面粉已达3000包,为建厂之初的1O倍。石磨,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于1910年拆下。

  1912年荣氏兄弟开始建造梅园。建园之时,作为园主的荣氏兄弟特地把四部八爿法制石磨移到梅园浒山之巅的豁然洞前,作为创业的纪念物。

  1964年,石磨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各征集去一部两爿。而存于豁然洞山顶的两部四爿却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成为碎石。1985年将收集的残石拼接,仅成三爿。这便就是现在我们在梅园乐农别墅前所看到的那三张“石桌”。

磨盘
石磨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成为碎石。图为梅园中的残石拼接磨爿。

  其实,我们除了在梅园能看到荣氏家族存下了这三块石磨外,在荣巷还能见到一爿历史更为悠久的石磨。

  据荣巷乡人讲,荣氏兄弟的父亲荣熙泰,在1895年末从广东三水河口厘金局因病辞馆回乡后,曾在荣巷街40号开了家磨坊,由其长子荣宗敬打理。由于荣巷是当时的中心集镇之一,附近农家都有加工粮食的需要,所以生意相当好。当地人习惯将磨坊称作“牛磨房”,是因为磨坊所用磨盘较大,需用牛拉才能转动。

  后来,荣氏投资建厂生产机制粉(俗称洋粉),但习惯使然,土制面粉仍拥有大量的消费群,牛磨房的生意因此也维持了一段时间。直到后来机制粉打开了销路,荣氏兄弟全身心投入到家族企业之中,牛磨房才告歇业。

  位于荣巷西浜191号的荣氏老宅在上世纪初曾遭到过一场火灾,化为瓦砾堆。在60年代的地区大扫除中,清理出了一爿直径为1米左右的石磨,为下爿,当地人俱说此为当初牛磨房的遗物。

磨盘
此石磨露天竖在荣巷的街上,当地人俱说此磨爿为当初牛磨房的遗物


  此石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人竖立在一堆垃圾旁,用以阻挡垃圾向路面的扩散。现在垃圾已清,而石磨犹在。

  历经百年风雨的石磨依然竖立在荣巷这块土地上,它与梅园的法制石磨一样,同样见证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不过我总觉得,这块石磨,应该有一个更好的栖身之地。



地址: 无锡市滨湖区荣巷街
网址: http://www.iweeeb.com/w/%E6%97%A0%E9%94%A1%E8%8D%A3%E5%B7%B7%E5%8F%A4%E9%9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