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司城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恩施土司城


省份: 湖北省
城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县区: 恩施市
简介:
恩施土司城位于恩施市西北,距市中心500米,占地面积300余亩,主要分民族文化展示区、宗教展示区、休闲娱乐区三个主要区。这里建有我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以展示各具特色的建筑、雕刻艺术。
它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土家土司王城,是土家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AAA级景区,有“中华土家第一城”的美誉。土司城由墨冲楼、素素卡斜车、土司王府、土司简介碑、捞此罗又、爽心园、钟鼓楼等景点构成。虽历经沧桑,饱经风雨,整个土司王城依然气势恢宏,极具土家特色和艺术价值。恩施地区的土司制度起于元朝至于清朝雍正13年,历经三朝450余年。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便不复存在,但是当年土司王生活、理政的地方今天依然可以看见。游土司城就象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当年。走进一间间老房子,土司文化的神秘就一层层揭开,土司生活的点点滴滴尽收眼底,土家传统的生活习俗展现得淋漓尽致……
景点类型: 古城*
出行方式: 自助*,自驾*,市内*
适合人群: 家庭*,情侣*,朋友*
游玩项目: 摄影*,文化游*,观赏*
景点:

九进堂

    

九进堂

九进堂为土家族干栏式吊脚楼仿古建筑群落。它将传统的土家吊脚楼、摆手堂、官言堂、书院及月台、戏楼等融为一体,亭台楼角,层檐飞爪,高低上下,错落有致,十分雄奇、巍峨。九进堂建筑群落总高99.9米,宽29.9米,呈纵向层台递进式布局,全部建筑构件中,有303个柱础(恩施称磉墩),330道门,90个窗户,全由榫铆相接的木结构组成。总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其中所有门柱楹联为省内名家书写和题咏,直草隶篆各具风采,吟山咏水、韵致无穷。所有雕花门窗也全从民间征集收藏而来。无论从构思、布局构造、工艺技术,以及规模、风格、景观等,都属于全国目前规模最大,最别致、最壮丽的土家族仿古建筑。 
九进堂由祠堂和庄园两个部分组成。所谓九进,却表示有九台纵深递进的意思,它包括祠堂有四进和庄园的五进,合称九进。“九”为极数,在古有“九为尊”的象征。表示多,表示大、表示最高,象征至尊至贵。 
一进为饲堂庄园大门门楼,门前两尊白虎像巍然分列左右,中为“龙凤呈祥”深浮石雕。门联上书写为“清江连九派,白虎踞千秋”,门上匾额写着“九进堂”和“民族之魂”,两边崖雕为土家族尊奉的四大天神,也即四位守护神。祠堂门楼布局可以说是土家族深层次的民族精神在建筑上的集中体现。 
      二进为戏楼。楼高三层,飞檐爪角、层檐高耸、雄伟气派。戏台饰以龙凤图案、戏台两侧有转角楼梯可以上下,布局十分得体。 
三进为紧挨戏楼的“看楼”或议事厅。主要是族中长者、得高望重者或族长、宅第主人等有身份和地位的人看戏、议事的地方。 
第四进为“摆手堂”。摆手堂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建筑,按天圆地方设计,上面三层圆形象征天,下面两层方形象征地。这个天圆地方的寓意又暗合着中国人推崇的外柔内刚的民族性格和行为规范。“摆手堂”高25米,五层飞檐,上三层为圆顶,下两层为方形,大小木、石浮雕499块,其中最大三块石浮雕为“九龙戏珠”、“九龙绘中华”和“九龙碑”。这里不仅突出了以“九”和“龙”的图案组合,也喻示了土家族的虎文化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组成部分。 
     “摆手堂”是土家族人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祭祀祖先的娱乐场所,堂中供奉着祖宗塑像和牌位,楼前空地为群体摆手舞蹈的地方。“跳摆手”,土家语称“舍日巴”。每年正月土家族群众必集聚于此,先祭奠祖先,后便围成圆圈,合着锣鼓节奏摆手舞蹈起来,“摆手舞”分单摆、双摆与回族摆三种,舞蹈内容多反映土家族人及其先民巴人早期的生产生活内容,如狩猎、捕鱼等。舞姿朴素、节奏鲜明,群体参与性强。 
  五进为庄园门楼,也叫槽门。 
  进门楼却到了第六进堂前,前堂是主人迎送客人之外。从第二进的戏楼到第六进的前堂,连续五进五台,两边均有回廊相连相通。在六进与七进之间,东西两边设有书房和绣楼,书房为土家少年男子学习的地方,绣房自然是闺阁少女学习刺绣或描龙绣花的地方。在书房和绣楼下面则是仓库,分别称为“常喜库”和“储备库”。是储藏谷物的地方。不难推想,土家族十分看读书和农耕。这种“耕读传家”的观念,深深的扎在每个土家人的心底。 
七进和八进为庄园中堂,是庄园主人处理族中大事和实施家政的地方,除了九进之外,处于前七进之上,显出了特别的尊贵的威仪。 
第九进为后堂,也叫“白虎堂”,土家语称“惹巴楼”。楼高五层,凌空高耸,地处整个九进堂最高外。是祠堂与庄园至高至尊之处,也是神秘和幽深的地方。在这里供奉着土家先民巴人先祖——巴务相(或称廪君)的牌位和象征巴务相的“白虎”神位。族人不仅要在岁时年节隆重祭祀,以祈祷先祖庇佑,就是在平时,也是香火不断,可见土家族浓重而又深刻的崇祖意识。 
走出九进堂的后堂,在举步城墙的半坡石阶上,可看到在层台递进的九进堂屋顶之上,塑有169个由千姿百态的仙鹤、蝙蝠、梅花鹿、喜鹊等飞禽走兽组成的屋脊爪角装饰,这些装饰除增强建筑玲剔透的美观之外,它也是代表“福、禄、寿、禧”的吉祥物,这些吉祥物是土家人追求美好的象征。 

侗族风雨桥

    

侗族风雨桥 

  侗族风雨桥是侗族特有的传统侗家建筑智慧的结晶。桥廊两边有朱漆栏杆和长坐板,桥廊两端两座亭子高耸出桥顶,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在新中国成立前,侗族人多在河流的渡口处建造一些供商旅游人肩挑背驮歇气纳凉和遮阳避风雨用的桥梁,因此叫“风雨桥”。据说在古时,侗民还在桥上免费置办有茶水供人饮用,可见侗族与人为善的好品德。这里的仿古侗族风雨桥,虽无挑担背驮的行人过往,但却是供游人停立歇息、纳凉、拉家常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去处。 

土司城城墙

    

土司城城墙

  土司城墙以土司城进口处左侧为起点,全长2320米,墙面宽1.2米,随山修筑,依山取形,逶迤延绵、雄伟壮观。土司城墙也取意恩施州内许多山寨寨墙和城墙,如利川鱼木寨咸丰女儿寨,以及恩施市柳州城的古城墙等。游览土司城墙和烽火台,不能不使人“发占之幽思”遥想当年土家族人,扼关据守或与强敌刀光剑影厮杀的战争场面。烽火岁月虽已成为过去,但这种威武不曲的民族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和肃然起敬 。

廪君祠

    

廪君祠

     座落在游船码头对面山上的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祠,廪君祠分为三层三进重檐柱式建筑,坐东朝西,雄峙山腰,巍峨气势。紧傍祠旁,是沿山壁绘制的巨大长卷壁画,壁画记载了廪君从出世到神化归天“一生”的豪情壮举,谓之“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 
     巴人及其后裔的土家族崇尚的廪君,还有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巴廪君是生活在长阳武洛钟离山的巴人之子,名叫巴务相。钟离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别住着巴、樊、覃、相、郑五姓人氏,巴人住在赤穴,其会四姓住在黑穴。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头领。经比试,唯巴人之子巴务相一剑投中,其余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气,再次约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为头领。比试结果。偏偏又是巴务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四姓至此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推举巴务相作头领,统称巴人。巴务相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人另创基业。便领五姓巴人,沿古称为夷水的清江而上,去开疆拓土。途中经过盐阳地方,盐阳有位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爱慕巴务相超凡豪雄,以身相许要与巴务相结为夫妻,并劝巴务相留居盐阳,巴务相虽感女神多情,但仍觉得盐阳不够广大。非巴人久留之地,坚持溯江而上继续前进。女神无奈,便晚上前来陪宿,早上化为飞虫与诸虫同飞,遮天蔽日,令巴巴务相与众巴人不辩南北西东,寸步难行。巴务相于焦虑中断定是女神暗中阻挠,便乘女神陪宿之机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作为信物赠为与女神。女神即将头发系于项间。待次日诸虫再飞之时,巴务相瞄准系有头发的飞虫,挽弓搭箭,将化为飞虫的女神射落,天开明朗。巴务相便率巴人前进,直到古称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务相觉得夷城地方广阔,便留住下来,建立了巴国,巴人由此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变了较先进的农耕生活。 
    巴务相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祠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土司城牌楼

    

土司城牌楼

    游览土司城,首先看到的是一座赫然高耸的土司城牌楼。在牌楼前左右是由两尊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做“天王送子”,它是中国人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的象征。右面高大的浮雕壁画,一幅是表现土族远古的“毛古斯”(“毛古斯”实际就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对稻谷神的崇拜)。另一幅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好像警惕地注视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族两尊门神——“鲁力嘎巴”和“柯斗毛人”。 
    土司城牌楼是一栋高25米,宽12米纯榫铆相接的木结构门楼。不仅高大壮观,结构精巧,内面装修也是精工之至。两边走马转角的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上下相通相连。合理的布局使房内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利用。整座牌楼的200扇门,由189块镂空木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包括许多戏文、传说、故事和民间吉祥物。在一楼两边四水归池的天井里,各置一口石砌的池子,一口有水,一口无水,有水的叫“水池”,无水的叫“火池”。这水与火不仅表现了土家族对水与火的崇拜,同时也象征了有水就丰稔富足;有火则人丁兴旺。更有意的是整座门楼由4层飞檐、12根柱头构成了整个框架,象征土家族、苗族、及其他民族在每年4季12月24节气里都和睦团结、兴旺发达。在牌楼屋顶所塑的4人合手托起太阳的雕塑,则是恩施州人民团结的象征。 

土家钟楼

    

土家钟楼  

  土家钟楼与侗族鼓楼都位于土司城最高处。土家钟楼为三层亭塔式建筑。底层为城墙式,开有土城门,中层是楼,壁上开窗。顶层则是亭,四柱四檐,有亭栏坐板。亭内悬一重达1500公斤的大铜钟,钟上铭文记述的是恩施自古迄今的沧桑历程。登临钟楼,是恩施州城尽收眼底,撞击铜钟,洪亮浑厚之声,远播州城以外。土家钟楼的大铜钟,也可以说就是取意于土家族先民巴人的军乐器——虎钮镦于。钟与钟楼都与土家族历史上战争有关。每当遇到外敌侵扰,就鸣钟示警;烽火台也即燃起滚滚浓烟,土家儿女便立即手持戈矛,布阵于城墙抵御敌人。 
    与钟楼遥遥相望的是侗族鼓楼。侗族鼓楼也为侗族传统优秀建筑之一。多为一族一姓建一鼓楼,为塔形建筑,底座为方形,上面为多角形层檐,层层而上。楼内置皮鼓或铜鼓。鼓楼也主要用于遇有外敌侵扰或重大水火灾害时击鼓报警。侗民闻警即可合力抗敌或扑灭水火灾害。除此之外,鼓楼又是侗族在年未岁首或重大节日进行庆典、娱乐的场所。庆典娱乐时,侗民还于鼓楼处搭台唱侗戏或歌舞。古人所说的“鼓楼围坐话年丰”就是侗族鼓楼庆贺过年的写照。 
    土家钟楼与铜族鼓楼,一钟一鼓,除报警之外,还有类似今天自鸣钟的报时作用,常说晨钟暮鼓即是这个意思。另外,钟与鼓在古代均为乐器,“钟鼓乐之”是民族的繁荣与是盛的象征。 

天堑铁索桥

    

天堑铁索桥

沿烽火台而下,就是天堑索桥。铁索桥横跨在白虎山相对峙的一段峡谷之上。桥高22米,横跨66米,桥面宽2米。桥下流水潺潺,天上白云悠悠。举步桥上,索桥晃晃荡荡,令人头昏目眩。有恐高症或心力不济的人多不敢贸然一试。修此铁索桥的创意,也是源于在鄂西的崇山峻岭中多悬崖峭壁,山民们往往以独木作桥,或以山上葛藤悬浮攀援过涧。这种无畏与勇敢,也请游人在铁索上去领略领略吧! 

苗亭

    

苗亭

    苗亭

过风雨桥沿山坡上去即到了苗亭。苗族多合族而居,往往一姓一寨,在姓氏比较多的寨子,一般有几个姓在造亭时就造几个亭角的亭子。这里的苗族苗亭的六个亭角,并无实际代表姓氏的含意,只是一座取其式样好看的仿古苗亭建筑。苗亭的作用主要是部落头领或族长商议重大事情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全族在重要节日的苗亭集会庆祝娱乐的场所。庆祝娱乐时,苗族群众最喜欢的传统方式是“跳芦笙”舞,苗族还有一个传说:大意是说自古以来,苗家生活的地方多竹,住的是竹楼,用的竹蒌竹筐,至用竹筒蒸饭和盛酒,竹子几乎与苗民生活息息相关。一次突然有外来敌人侵扰,苗民情急之下,合族老幼以竹竿作长茅利剑抗击敌人,赶跑敌人后,人们在庆贺胜利中,无意间以竹吹或敲有节奏跳跃舞蹈。于是由竹子吹出动听的声音,启发了苗民想到用多根竹管捆扎在一起吹会比单根竹管吹更好听的联想。由此,便产生了流传至令的笙,苗人芦笙配合舞蹈吹奏的“跳芦笙”就成了苗族传统的娱发方式。亭内墙上所画的壁画,就是关于芦笙传说的故事。这座仿古苗族六角亭,也是采取苗族“千脚落地”房屋的样式修造,有18根柱头落地,分上下三层,幅射六方,飞檐翘角,参差错落,十分巍峨壮观。登上苗亭,大有仰观天光云影,俯察春水秋山意趣,正像亭上的对联所写: 
    奇山奇水含千秋灵秀 
    民俗民风蕴万里春光 


电话: 0718-8458166
地址: 湖北省恩施市土司路138号
网址: http://www.iweeeb.com/w/%E6%81%A9%E6%96%BD%E5%9C%9F%E5%8F%B8%E5%9F%8E
电子邮箱: ests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