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成吉思汗拴马桩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呼伦贝尔成吉思汗拴马桩


省份: 内蒙古自治区
城市: 呼伦贝尔市
简介:
  成吉思汗拴马桩位于呼伦湖西岸,距新巴尔虎右旗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38公里,离满洲里市88公里,是一处三面环水的峭壁。南临一湖碧水,放眼望去,石壁嶙峋峭拔,光滑如刀削;北、东面呈陡坡,下临湖湾,只有西部为缓坡与湖岸相连,山顶上有一座高大的凉亭。在山崖东10余米的湖水里,有一座高约10米、周长20多米的柱石突兀而立,柱石呈不规则形,上细下粗,石纹条条,纵横交错。传说,成吉思汗曾经在这里训练兵马,把他心爱的八匹骏马拴在这个柱石上,柱石因此得名“成吉思汗拴马桩”,并且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旅游景点,关于拴马桩和八匹骏马的故事也在草原上流传下来。该景区总面积(包括水域面积)为17.5平方公里,成吉思汗拴马桩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此驻扎、拴马的神奇传说和它特有的草地、岩石、湖水景色,以及当地居民浓厚的民族气息和独具地方特色的巴尔虎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从而使它成为新巴尔虎旗境内最著名的旅游景点。 
景点类型: 戈壁*
出行方式: 参团*,自助*,自驾*,市内*
适合人群: 家庭*,个人*,情侣*,朋友*,小孩*,老人*
游玩项目: 摄影*,观赏*
景点:

天堂在蓝天绿野间

     ● 廖 凌   

    五年前,来自内蒙大草原的歌者腾格尔,在防城港夜空下清唱的一首《天堂》就撼动了现场每一位听众的心灵,让我在那个星光灿烂的晚上仿佛也看到了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我对歌中描绘的大草原充满了向往,我想,那天堂一定是在蓝天绿野间了。今年的夏天,我终于有机会去领略大草原的美好风光,而且是去中国最美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是欧亚大草原的一部分,这个大草原一直延伸到欧洲,我们要去的是呼伦贝尔草原的西部――达赉湖的腹地。达赉湖也就是呼伦湖,中国的第五大淡水湖,当地人习惯把呼伦湖叫做达赉湖,因为“达赉”在蒙语里是“大海”的意思,达赉湖也就成了内蒙人们的大海。在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的同志带领下,我们坐着大巴车穿越了呼伦贝尔草原。随着车子的前行,大片大片的绿扑进我们的眼睛,我们完全被草海淹没了。天,是那样的低;云,是那样的近;草原,没有了边。我一面看天赏云,眼神却又追着成群的牛羊、蒙古包,或是掠过车窗成片的或紫蓝或黄白的野花,此时才知道两只眼睛是多么的不够用,真恨不得我的眼睛就是摄影机。车行驶在天地之间,路穿越绿野笔直地伸向天边,好像那路是无限的远,永远都走不完。 

    终于,大巴汽车在乌兰诺尔保护站停了下来。乌兰诺尔保护站是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的4个保护站之一。这里有一块叫乌兰诺尔的湿地,是一个狭长的湖泊,位于达赉湖和贝尔湖中间,是鸟类的栖息地。湖泊里芦苇茂密,很多的雁和鸭子从芦苇丛里飞起,群起群落,有些无拘无束地在湖边觅食,人来了也并不远飞,难怪说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上少有的绿色净土和生灵家园。我脚下的草原像是一块绿色巨毯,撒满繁花点点,一直蔓延到天边,羊群如流云飞絮一般点缀其间。天空的蓝是静的是纯的,有一种很空灵的感觉,悠悠的白云仿佛举手可及,风吹云游,阳光在草原上变幻莫测,绿也不是单纯的绿了。我迎着自由的风行走在蓝天绿野间,心也在自由地徜徉,要歌唱的感觉喷薄而出,终于明白腾格尔为什么能在歌唱的第一瞬间就触动了听者的灵魂,那是因为他的家乡就在大草原啊! 

    当我们走进草原的深处,草更高更密,河流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萦绕回转,植被也因无人打扰而尽显天然之美。大草原上散落着的点点白、点点黑、点点黄,那是成千上万的牛群羊群,忽有群马扬蹄而来,那气势让我想起了蒙古民族用金戈铁马书写的辉煌历史。呼伦贝尔草原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游牧民族,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摇篮”。如果来到呼伦贝尔草原而不知道有关成吉思汗的种种传说,那实在是个遗憾。从乌兰诺尔的湿地出来,沿着湖西岸的草原路,我们直奔成吉思汗拴马桩。达赉湖西岸沿湖多拔起的陡峭山崖,有一处三面环水的峭壁,水里有一个约10米高的柱石突兀而立,传说成吉思汗曾在这个柱石上拴过马,因此称该柱石为“成吉思汗拴马桩”。成吉思汗在这个柱石上是否拴过马已无从考证,但在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成吉思汗的确把以达赉湖为中心的呼伦贝尔草原当成自己建国的基地,每逢军事不利,他便迁到这里牧居,养精蓄锐,以待时机。由于呼伦贝尔草原为他提供了大量的战马和牛羊,还有无数的赳赳骑士,使他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成吉思汗从东向西,只用了几年的时间便完成了统一蒙古草原的伟大事业。成吉思汗是一阵风,巨风掠过,欧亚大陆上建立起一座草原帝国。风过后,草原的山冈上空留下一柱拴马桩。拴马桩拴不住成吉思汗的战马,却拴住一段久远的历史。烽烟过后,河流依然流淌,草原依然郁青,白云伴着草原上的羊群在天上飘。这片草原上的蒙古人、鄂温克人、达斡尔人、鄂伦春人在放下征战的矛戈弓箭之后,又挥舞起套马杆和牧羊鞭,从历史走向现实。如今,拥有上百只羊牛的牧户已不足为奇,有上千只羊的牧户也随处可见,而且大多数牧民不用再四处游牧,有了自家的草原和固定的房子,家家都有风力发电机,牧民在大草原上看电视也就不算什么新鲜事了。 

    呼伦贝尔草原整个就是一幅史诗般的油画啊! 

    来源:防城港日报 
 

成吉思汗拴马桩的传说

         传说,一年冬天,成吉思汗在与世仇塔塔尔部征战时,他率百余轻骑袭击塔塔尔部。不想塔塔人早有准备。一场激战,成吉思汗只剩十人,自呼伦湖北岸撤退,塔塔尔人紧追不舍。乘着夜幕的掩护,成吉思汗一行到了湖的西北岸,岸边是一道陡崖。后面塔塔尔人的追兵越来越近。成吉思汗见陡崖前30余米处有一不规则形石柱立在冰面上,是绝好隐身之处,便令手下八人向西撤退,引开塔塔尔追兵。他和一随从下马,从蒙古袍上扯下羊皮,包住坐骑的马蹄,从西坡上冰,到湖中冰上的石柱后隐藏起来。刹那间,追兵已到湖畔,见脚下是一个20余米的陡崖,湖中立有一柱石,并无一个人影。

   这时只听到西边有喊叫声,这是成吉思汗的部下为吸引追兵所为。塔塔尔人随即挥马向西追去,湖畔又恢复了寂静。寒风凛冽,湖中柱石为成吉思汗二人遮挡着猛烈的北风。征战一天的成吉思汗这才感到饥寒交迫,十分疲惫。他将紧攥着的马缰绳拴到了一块突出的石头上。同随从紧紧依偎在一起,吃了几块熟牛肉干,吞了几把雪,便打起瞌睡。东方露出鱼肚白时,随从将成吉思汗叫醒。恢复了体力的成吉思汗望着为他遮风挡寒和拴马的桩石,双手合掌,面对柱石道:“湖中柱石,救我一命,待成大业,再行拜祭!”说罢,和随从牵马上岸,解下马蹄上包着的羊皮,向驻地克鲁伦河畔飞驰而去。  

关于成吉思汗拴马桩

    

关于成吉思汗拴马桩

  成吉思汗拴马桩位于呼伦湖西岸,距阿镇所在地东北38公里,离满洲里市88公里,是一处三面环水的峭壁。南临一湖碧水,石壁嶙峋峭拔,光滑如刀削;北、东面呈陡坡,下临湖湾;只有西部为缓坡与湖岸相连。山顶上有一座凉亭,山崖东方10余米的湖水里,有一座高10米左右、周长20余米左右的柱石突兀而立。柱石呈不规则形,上细下粗,石纹条条,纵横交错。石缝间筑有鸟巢,时有水鸟飞出,盘旋湖上。

  传说,成吉思汗曾在这个石柱上拴过马,所以称此柱石为“成吉思汗拴马桩”。景区总面积包括水域面积为17.5平方公里。成吉思汗拴马桩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此驻扎、拴马的神奇传说和它特有的草地、岩石、湖水景色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巴尔虎民俗风情,长期以来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专程前来观光游览。

成吉思汗拴马桩

         呼伦湖西岸多沿湖拔起的陡峭山崖,这是距今约300多万年前大自然神奇造化的结果。当时由于地壳的变化,使得湖盆降低而湖的西岸抬升,在湖西岸的剥蚀高平源与湖盆接触线形成陡崖。

    在湖西岸的陡崖群中,有一处三面环水的峭壁,高大宏伟。南临一湖碧水,石壁嶙峋峭拔,光滑如削。湖浪一层层从湖中心奔来,在它的脚下崩溅起高高的浪花。北、东、南呈陡坡下临湖湾,只有其西部为缓坡与湖岸相连,新巴尔虎右旗人民政府在峭壁上建起了一座高大的“望湖亭”。山崖南方10余米的湖水里,一个高10米左右、周长15米左右的柱石突兀而立。柱石呈不规则形,上细下粗,石纹条条,纵横交错。石缝间有鸟巢,时有水鸟飞出,盘旋湖上。传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在这里休息时,曾在这个柱石上拴过马,因此称该柱石为“成吉思汗拴马桩”1988年6月27日,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布赫同志视察呼伦湖曾来此驻足,并赋诗《达赉湖成吉思汗拴马桩》云:

    草原顶天柱
    湖中一剑峰。
    成祖战马烈,
    马桩百代空。

    成吉思汗在这个柱石上是否拴过马从无考证,但在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成吉思汗的确把以呼伦湖为中心的呼伦贝尔草原当成自己建国的基地。每逢军事不利或年岁荒歉,他便迁到这里牧居,养精蓄锐,以待时机。由于呼伦贝尔草原为他提供了大量的战马和牛羊,还有无数的赳赳骑士,使他佣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发动了几次决定性的战役,灭掉了牧居在呼伦湖地区的世仇塔塔尔部,战败了政敌扎木合。成吉思汗从东向西,只用了几年的时间便完成了统一蒙古草原的伟大事业。

遥远的成吉思汗拴马桩

    

文/梅生

    一片梦中的草原,一条舒缓的河流,一泊静寂的湖水,一座荒寂的山岗,一尊神秘书柱石,立在我遥远的回忆中。

    天苍苍,野茫茫,一种难以述说的缘份,把我的心留在那片沉睡的荒原上。我在沉睡的荒原上沉睡,睡梦中翻阅着草原上的朋友乌热尔图的《呼伦贝尔笔记》:
   “这是一尊神秘的柱石,高高地矗立在乌尔逊河下游的岗上,浩淼的贝尔湖和呼伦湖遥遥相望,一南一北簇拥着它,自古至今。昔日,这里水草肥美,水天相连,后人难以想象其润泽的富庶。

  “何人矗立了这尊柱石?其子嗣移居何方?这是呼伦贝尔的一道历史难题。”我没有能力解开这道难题,但是当我第一次从乌热尔图拍摄的照片上看到这尊柱石之时就对它心驰神往,乌热尔图告诉我:“这是成吉思汗的拴马桩!它深藏在草原的深处,除了草原上的牧人,从来没有外人能够找到它。”
我虔敬地看着照片,我真诚地请求乌热尔图带我去朝拜它。草原上的朋友为真诚所动,带着我这个外来人走进那沉寂的山岗。

  已经过去了许多时日,我经常梦中在那座山岗上彷徨。从白雪皑皑到芳草萋萋如今又是霜冷苍茫,我无法守住心中的激荡,任笔底的文字化作河流,流向那山远水远的北方。遥远的北方,遥远的拴马桩。

  成吉思汗是一阵风,一阵掠过历史的狂悍的巨风,巨风掠过,欧亚大陆上建立起一座草原帝国,风过后,成吉思汗走了,草原的山岗上空留下一柱拴马桩。拴马桩拴不住成吉思汗的战马,拴马桩拴住一段久远的历史。

  这段历史的核心是蒙古人,蒙古人曾经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民族。“蒙古”是一个民族的名称,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史书的解释众说纷纭,《黑鞑事略》称其为“白银”,《大英百科全书》称其为“勇士”,而《蒙古秘史》的解释是“永恒的河”。我真希望它是一条河,“白银”会花光,“勇士”会消亡,而一条“永恒的河”会永远地流淌。

  真的就有这样一条河,它叫做“额尔古纳河”,《旧唐书》写作“望建河”,《蒙古秘史》称作“额尔古   ”。它是黑龙江的上游,一条河汇入一条江,万年不息而成“永恒的河”,一个民族融入世界,千年不灭而成为一种精神。

  我曾经随着乌热尔图在额尔古纳河畔行走,那深兰色的河水安静地躺在中国的最北方。安静中流淌着荒凉,冷寂,幽深,坦荡,安静中沉淀了一种希望,安静中泛起一丝与遥远相通的忧伤。
忧伤的额尔古纳河,遥远的成吉思汗拴马桩。

  我在白色的冬天和绿色的夏天,两次跟随乌热尔图走过这片伟大的草原。我登上伊勒呼里山,奥科里堆山,大兴安岭,我涉过伊敏河莫尔格勒河,额尔古纳河,我在扎贲诺尔,莫力达瓦,陈巴尔虎的牧民毡房里喝过烈酒,我在万马奔腾的烟尘里端起相机,任凭草原的朴茂荒野让我如痴如狂,可我总难以把成吉思汗遗忘,他来何处葬在何方,难解的迷底只有眼前的这一柱拴马桩。

  我坐在拴马桩前遥望谜一样的历史,历史告诉我最早的蒙古人叫作“蒙兀室韦”,那时候是在公元七世纪,中国历史的唐朝初年,那时的蒙古人游猎在额尔古纳之东,黑龙江之南,大兴安岭之西,呼伦贝尔之北的广袤草原上。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存的孛儿贴赤那,意思是“苍狼”,霍埃马兰勒,意思是“白鹿”,当苍狼和白鹿结为夫妻之后,他们的子孙繁衍成强大的蒙古民族。六百年后,成吉思汗诞生。以《元朝秘史》记载,成吉思汗诞生在公元1162年7月,以蒙古纪年的方法,此为马年马月,成吉思汗与马有天降之缘,自此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走向世界,拴马桩成为留给家乡,留给历史的精神象征。

  我无意再去细说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史书与传说已足够让你目瞪口呆。有精力你尽可去翻《蒙古秘史》,《元朝秘史》,《元史》,《金史》,《宋史》,《辽史》,《黑鞑事略》和波斯人写的《集史》,有时间你尽可以由额尔古纳河来到呼伦贝尔湖走上这静寂的山岗,成吉思汗的魂灵挽系在这山岗的拴马桩上。

  我久久地在这柱拴马桩前徘徊,从史书上得到的零落史实如同漫撒山岗的碎石,无法贯穿起一条完整的历史项链,我也无法回放已成为历史的史实,我只为这眼前的拴马桩震惊!幽幽的白云之下,风吹动拴马桩上的兰,白,黄三色哈达,似在招唤久已远去的成吉思汗。蓦然的闪现和黯然的消失,令人怅然。大野长天,山风碧草,只这一柱拴马桩,已然超过一百万字的史书!我真心地感谢草原上的朋友乌热尔图,把我从书斋故纸堆里的肤浅虚空带领到草原长空下的沉雄凝重,面对成吉思汗,朝拜拴马石比捧读史籍更加刻骨铭心。

  由此,我知道历史对于凡人的重要。它不是史学家的学问,是普通人对于人生的感悟。至少,它让凡人的平凡人生多了一点份量。拴马桩是否真的拴过成吉思汗的战马已不重要,拴马桩已成为今日草原上的蒙古人精神的象征,人生的信仰。

  蒙兀室韦从大兴安岭的森林走向呼伦贝尔的草原,随着成吉思汗的成长,整个民族和草原兴旺起来。著名的历史学家    伯赞先生考察了呼伦贝尔草原之后,留下了一句至今仍为史学界经常引用的名言:“假如呼伦贝尔草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闹市,那么大兴安岭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幽静的后院。”史学家自有史学家的高度和论据,站在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呼伦贝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这历史上的闹市又恢复成宁静的草原,烽烟过后,河流依然流淌,草原一岁一枯荣,呼伦贝尔佛是一幅凝固的历史画卷,只有羊群伴着天上的白云在草原上飘。这片草原上的蒙古人,鄂温克人,达斡尔人,鄂伦春人在放下了征战的矛戈弓箭之后,又挥舞起套马杆和牧羊鞭,从历史走向现实。自元朝以后,草原上的牧人以对先祖的尊崇和对自然的敬畏,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把这份珍贵的自然遗产,完整地留给后人。

  乌热尔图对我说:“踏上这块土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这笔珍贵自然遗产的享用者。”我由衷地感觉到这“享用”的份量。美酒羊羔只是填饱了肚皮,成吉思汗的招唤是永远不散的精神盛宴。我贪婪地举起相机,尽一个摄影人的全部智慧捕捉草原上的每一个细节,拍出的作品却使我汗颜,我的能力与智慧在成吉思汗面前如同高山与小草,呼伦贝尔草原整个就是一幅史诗般的油画,我倾全力创作的摄影作品只能是学生作业的草稿。为了报答草原上的朋友,我向乌热尔图呈上我的学生作业,我只能谦地称它为《草原生活素描》。

  呼伦贝尔是中国大地上最美丽的草,无论是什么样的词汇描述它都不过份。成吉思汗的子孙们用鲜血和生命保护它,使得它一千年来仍然大致保持原貌。当我沉醉在草原上野花的芬芳之中,突然惶恐地意识到把成吉思汗拴马桩的秘密透露给世人是否合适?!我惟恐好奇的游人纷至沓来,打破了这中国历史后院的宁静,惊扰了成吉思汗伟大的魂灵。当旅游的汽车像草原上的马群一样涌向成吉思汗的拴马桩时,那将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图画。 我只好虔诚地祈求成吉思汗灵魂的宽恕,我只能含混地告诉世人,在遥远的北方,在呼伦贝尔草原的深处,有一尊不为外人所知的成吉思汗拴马桩。

  展开中国地图,漫长的国境线把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围成一幅公鸡的模样,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就铺在公鸡的鸡冠上,鸡冠的顶端,矗立着一尊古老的柱石。

  成吉思汗就像这尊柱石一样,矗立在中国历史的顶端。这柱石是一本没有翻开的课本,一个好奇的孩子偶然翻阅,竟然把地理读成历史!书中的记述,孩子的想向,都在这古老的柱石上得到印证。夕阳给石柱映上一层灿烂的金光,月亮给石柱投下一片幽寂的暗影,金光与暗影,是课本的封面与封底。历史就在这日月交替之中,水一样地流走了。

  农历甲申,两次踏访呼伦贝尔草原,背负着对历史和现实的困惑,去寻找那一尊隐藏在草原深处的古老柱石。对历史的多情转化成对现实的无奈,我仰望苍天,叩向柱石,古老的柱石默默无言。
我向柱石三叩而别,走下山岗,走向草原回首望,吞吐千年,只在这伫立的瞬间。
遥远的北方,古老的柱石。

  人,历史,自然,都挽系在这成吉思汗的拴马桩上。
                 二00四年十一月十一日于六石佛斋 

 


地址: 立于呼伦湖西岸
网址: http://www.iweeeb.com/w/%E5%91%BC%E4%BC%A6%E8%B4%9D%E5%B0%94%E6%88%90%E5%90%89%E6%80%9D%E6%B1%97%E6%8B%B4%E9%A9%AC%E6%A1%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