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转移瘤

现在位置:首页>>疾病百科>>颅内转移瘤

颅内转移瘤(Intracranial Metastatic Tumors)为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者,癌瘤、肉瘤及黑色素瘤均可转移至颅内。临床所见颅内转移瘤大多数为癌瘤转移,占90%以上。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有三条途径:①经血流,②经淋巴,③直接侵入,其中经血流为最多见的途径。转移途径和转移部位与原发瘤的部位有关。如肺癌乳腺癌皮肤癌等主要经血流转 移,易在脑内形成多发转移癌。消化道癌瘤较易经淋巴系统转移,而播散于脑膜。

【诊断】

病人年龄超过40岁,病情发展较快病程较短,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局限体征较重一般情况较差者,应首先考虑颅内转移瘤。由于脑转移来自肺者多见,应照肺像。如肺像发 现肿瘤,或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史者,诊断一般可以确立。

进一步确诊需作特殊检查。CT扫描对定位定性以及发现多发肿瘤,诊断价值最高。

【治疗措施】

对颅内转移瘤治疗困难,不易治愈。多主张综合治疗为主,辅以放 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可缓解病人症状,延长生命。

手术治疗包括肿瘤切除术及姑息性或减压手术。脑单发转移瘤,一般状况较好,原发瘤已切除,未发现其他部位转移者,可作肿瘤切除术。如原发肿瘤虽未切除但能切除,而脑部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显著者,可先作脑瘤切除术。待颅内压增高缓解后,再作原发瘤切除术。切除肿瘤时,一般与脑组织易于分离,切除范围应较广泛,争取作到全部切除。肿瘤部位深在或多发性肿瘤,以及脑膜转移,可作减压术,以减轻症状。

至于原发肿瘤不能切除、有身体多处转移,一般情况很差者,则不宜手术。可给予激素、脱水药物及对症治疗,可短时期缓解症状。

手术后一般情况较好,血象正常者。可给予放射治疗,不能切除的肿瘤无多处转移者,亦可行放射治疗。鼻咽瘤等不宜手术的侵入瘤,宜给予放射治疗。 一般情况可,血像及肝肾功能正常者,亦可予化学治疗。可予卡氮芥环己亚硝脲及根据 原发肿瘤类型选用抗癌药物。

【流行病学】

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5∶1。最多见于40~50岁间。

【临床表现】

由于肿瘤生长快,加之脑组织反应严重,疗程一般均相当短,如肿瘤有出血,则症状迅速进展。如有瘤内坏死,形成囊肿,症状发展亦较快、多发性肿瘤症状较重、病程亦短。70%~90%病程在半年以内,很少超过1年,个别的可达2~3年。平均3.5~4月。

症状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一般症状和局部症状两方面。

1.颅内压增高及一般症状:由于肿瘤生长迅速及周围脑水肿严重,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而显著。90%左右病人有头痛,70%左右有恶心呕吐,70%以上有视乳头水肿,30%~40%并有眼底出血,致视力减退者约占20%,约15%有外展神经麻痹,晚期约15%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并可有脑疝症状。

病人一般状况多较差,有的明显消瘦。20%左右病人有癫痫发作,多数为局限性发作。由于肿瘤多累及额颞叶且脑水肿范围较广泛,亦常有精神症状。常见的表现为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等。脑膜转移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局部体征很少见。

2.局部症状:由于肿瘤对脑的损害较重,并且常为多发,局部症状多显著,且累及范围较广。依肿瘤所在部位产生相应的体征。40%以上病人有偏瘫、约15%有偏侧感觉障碍,约10%有失语,5%左右有偏盲。位于小脑者则有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亦可有后组颅神经症状。

【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一半病人血沉加快,周围血象白细胞常增多,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2.头颅平片:大多数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征,个别的可见松果体钙化移位。

3.CT扫描:不但可定位,并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状及脑组织、脑室的改变、特别易于发现多发性肿瘤、肿瘤类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呈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像,混杂密度者常为肿瘤内有坏死囊变,则显示有低密区。强化后大多有明显的块状或环状影像增强、肿瘤周围常有低密度脑水肿带。可见脑室受压变形,小脑肿瘤可见第三脑室以上对称扩大。

【预后】

脑转移瘤的预后不良。50%~70%在手术后半年内死亡。存活1年以上的不过15%,个别的可存活10年以上。但经过手术治疗者较未行手术者存活期为长,故对多数适于手术的病人,手术治疗仍有一定的价值,而宜采取积极的态度。


英文名称: intracranial metastatic tumor
患病部位: 头部疾病*
一级分类: 肿瘤学*
二级分类: 颅脑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