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周庄古镇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苏州周庄古镇


省份: 江苏省
城市: 苏州市
县区: 昆山市
景区级别: AAAAA
门票价格: 100元
苏州周庄古镇地图:

点击地图区域不放拖动可移动地图, 使用左上角控制器可缩放地图.(地图位置标点偶有误差,仅供参考)

正在努力装载苏州周庄古镇地图...


简介:
江南名镇周庄是崛起在中国东南沿海,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二十一世纪新型小城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卫生镇和国家小城镇建设示范镇。2000年周庄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的“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周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谓摇城;北宋元?v元年(公元1086),周迪公郎舍宅为寺渐成集镇,故称周庄,已有900多年建镇历史,具“小桥、流水、人家”风格的江南古镇周庄已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改革开放以来,周庄成功走出了一条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两翼发展的新路子,卓有成效地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游”和“传感器产业基地”两个著名品牌。2002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5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6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1亿元,吸引日本台湾香港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累计3亿美元,以中国昆山高科技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昆山传感器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昆山传感器产业基地为建设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自1996年以来周庄已成功举办七届国际旅游艺术节、二届中国传感器基地产业合作与发展论坛会,2001年6月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非正式会议又在周庄成功召开。

近年来,周庄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诚信服务,致力于营造政策环境、投资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不断地构建独特的竞争新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富有远见的海内外投资者在这片土地上播种、耕耘,享受着丰厚回报。
景点类型: 古镇*,AAAAA*
出行方式: 参团*,自助*,自驾*,长途汽车*,火车*
适合人群: 家庭*,个人*,情侣*,朋友*,小孩*,老人*
游玩项目: 划船*,摄影*,文化游*,观赏*
景点:

叶楚伧故居

    
这座四进清式建筑,包括墙门、轿厅、正厅和堂楼,还有一个幽静小巧的后天井。除了堂楼基本保持原状外,前面三进在半个世纪的动乱岁月中,几乎被夷为平地。近年来,周庄镇人民政府延请能工巧匠,按照原有风格,对叶楚伧故居作了修复。厅堂内,布置了叶楚伧的画像、著作、墨迹,以及书画家们为纪念这位国民党元老所绘制的作品。居室内的家具陈设,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民居的风格,十分朴素,毫无奢华之气。后天井中,花木扶疏,绿树掩映,环境十分幽静。天井中原来还有一株日本桅子花,据说是日本友人赠送的礼物,为叶楚伧当年手植其间。可惜在故居修复工程施工时,移栽不慎而枯萎了。
叶楚伧生于1887年,卒于1946年,名宗源,号卓书,楚伧是早年所用的笔名,后专以为名。他是著名的南社诗人和政治活动家。
     叶楚伧自幼在周庄长大,身体魁梧,一张桔皮脸,浑身透出幽燕豪爽之气,恰如他的名字。他早年喜欢写作,笔名“小凤”、“叶叶”、“湘君”等,小说风格接近鸳鸯蝴蝶派,文笔秀丽轻逸,仿佛出自女子之手,所以在当时文坛有“以貌求之不愧楚伧,以文求之不愧小凤”的美称。
少年进,叶楚伧便好学不倦,最初从本镇秀才诸福坤学文,后来从本镇举人陶惟坻学诗。兴新学以后,考入了苏州高等学堂。某年寒假,叶楚伧从苏州回到周庄,适逢旧历新年。按照镇上的旧俗,新年中开放赌禁,男女老少都以赌博为乐,有些人甚至连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此外,还盛行迎神、赛会等迷信活动。还有一些青年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不务正业,偷盗拐骗。接受了新思想的叶楚伧,对这种现象非常不满。他带领一批有志青年,组织“文明度年会”.向广大镇民宣传赌、迷信、吸鸦片的危害性,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参加“文明度年会”的青年,于农历正月初一举行团拜会,团拜会上大家将“恭喜发财”改为“恭喜进步”,以此破旧俗,开创良好的社会风气。
叶楚伧故居
     叶楚伧从小就忧愤国事。长大成人时,正值清末,政治腐败,外患日亟。他为了谋求中国的出路,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参加了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叶楚伧即投笔从戎,加人了姚雨林率领的粤军,并在军中担任参谋长,随军北上。光复南京后,叶楚伧便离开军队,致力于宣传工作。他来到上海,和于右任、戴季陶、邵力子等人创办了《民报》。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民报》改名为《民呼报》,又改名为《民吁报》,这张报纸后来成为《民国日报》。
叶楚伧童年丧母,家境贫寒,常常寄居在本镇亲戚沈仲眉家。他后来当了江苏省政府秘书长,身居要职,可仍然不忘当年的清寒生活。有一次,他回故乡周庄,居住在沈氏家里,沈氏请他吃饭,他说:“不必客气,菜肴简单些,家常便饭就可以了!”沈氏问他喜欢吃什么菜,叶楚伧说:“我只要一只糟烧螺蛳头肉。”饭后,沈家的女佣王妈给他绞上一把毛巾,他说:“不敢当,不敢当!你老人家替我绞毛巾,真是过意不去,应当让我们年轻人给你绞毛巾。”王妈很受感动。
     叶楚伧办事很有原则,不徇私情。周庄有个姓唐的人,文才不错,写得一手好字,可偏偏抽上鸦片,弄得潦倒不堪,只能帮人写写状纸和契约谋生。得知叶楚伧在南京做了大官,顿生攀附之意,心想自己先前与他有点交往,又是乡亲,想必总会有碗饭吃。于是兴冲冲跑到南京,谁知会见了三次都未能奏效。临了,叶楚伧推诿道:“我是负责宣传的,你去找民政部吧!”
     叶楚伧有酒癖,每餐必饮。在《民国日报》当主笔时,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杯白兰地和一包花生米,边饮洒边写文章。如有佳宾来访,则酒逢知己,常常喝醉。但他醉后能自克酒性,并以诗句自诩:“酒中人是性中人,豪放恬祥各有真。”
     叶楚伧离开故乡周庄,去参加辛亥革命时,每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原封不动放在箱子里。他说,看了家信,怕要分心影响工作。直到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他才取出一大叠家信,一封又一封地阅读起来,浓浓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以自己的俸金三千元,捐给家乡的小学校,作为清寒助学基金。这笔钱款存入周庄殷实商号,以每年的利息发给清寒学生作学费,解决了不少贫困学生的困难。
叶楚伧著有《世徽楼诗稿》、《楚伧文存》以及章回体长篇小说《古戍寒笳记》、《如此京华》等。他的小说温情婉约、缠绵悱恻,诗歌却归豪放派。有人这样评论他的诗文:“星斗罗于胸中,风雷动于腕底,文则雄健,诗则高古。”1946年2月15日叶楚伧在上海病逝终年六十岁。1948年叶楚伧被安葬于苏州木渎灵岩山。“文革”后迁葬东山华侨公墓。

沈园

    


    在周庄的近千户民居中,明清和民国明期的建筑至今仍保存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和六十多个砖雕门楼,还有一些过街骑楼和水墙门,这在江南水乡是堪称典型的。在这些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沈厅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房屋,分布在一百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占地两千多平方米,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据《周庄镇志》记载:“沈本仁早岁喜欢邪游,所交者皆匪类。及父殁,人有‘不出三年,必倾家者’。本仁闻之,仍置酒,召诸匪类饮,各赠以钱,而告之曰:‘我今当为支持门户,计不能与诸君游也!’由是,闭门谢客经营农业,于所居大业堂侧拓敬业堂宅,广厦百馀椽,良田千亩,遂成一镇巨室。”看来沈本仁是属于那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人物,他没有把上辈人遗传的家产挥霍殆尽,在父亲死后发愤耕耘,拓展家业,建成了颇具规模的沈厅。

    沈厅共有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和河埠,专门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为江南水乡的特有建筑;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是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处。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为同类建筑物所罕见。

    七进厅堂内,占地一百七十平方米的松茂堂居中。正厅面阔十一米,前有轩廊,进深七檩十一米,厅后有廊。正厅正面成正方形,厅两边是次间屋,有楼与前后厢房相接。屋面为两坡硬山顶,除六檩至七檩为单屋顶棚,其馀都是双屋顶棚。厅内梁柱粗大,镌刻有蟒龙、麒麟、飞鹤、舞风等花饰。厅堂中央悬匾一方,“松茂堂”三个凸出的泥金大字,为清末状元张謇所书。朝向正厅的砖雕门楼是五个门楼中最宏伟的一个,高达六米,三间五楼,上覆砖飞檐,刁角高翘,下承砖斗拱,两侧有垂花莲,下面是五层砖雕,布置紧凑。正中有匾额,刻有“积厚流光”四字,四周额框刻有精细的红梅迎春浮雕。砖雕门楼上还镌有人物、走兽及亭台楼阁等图案,包括《西厢记》、《状元骑白马》等古典戏文,线条精细流畅,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一块长不盈尺的砖板上镌刻前、中、远三景,其刻工之精、构思之巧,足可与苏州网师园中的砖雕门楼媲美。

    大堂楼木梁架造型浑厚,一律为明式圆形图案。地板大多是六十厘米左右宽的单幅松板,坚固结实,可以想见当年建造时工程的艰重。大堂楼的栏杆与棂窗制作较为精致,与前厅的建筑风格有所不同,属徽派风格。

    沈厅在十年浩劫中遭受严重破坏。自1983年以后,开始沈厅的修复工程,先后修复了松茂堂、茶厅和大堂楼,开通了走马楼,后厅屋也已与波光粼粼的银子浜沟通。经过修缮的沈厅,恢复了清代建筑的风貌,成为受人欢迎的旅游景点。

    沈厅的第五进中,安放着江南豪富沈万三的坐像,他的面前有金光闪闪的聚宝盆。从四面八方来的人们,审视着这位六百年前的吴中巨富,或是为了得到某些启迪和借鉴,或是为了满足祈福的望。不管是什么身份,走进沈厅的每一个人,都会对沈万三这个传奇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行三,吴人呼为沈万三。又,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万三行秀者,故又称三秀。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v由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徙至周庄东诧,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寻求进一步发展。他曾支持过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捐资修筑了都城的三分之一,于是朱元璋便封他两个儿子为官。沈万三在南京站稳脚跟后,花费巨资建造舒适的住宅,据记载有“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等等。后来,沈万三因口出大言,想代皇帝犒赏三军,得罪了朱元璋,被发配云南充军,在荒凉的边境度过馀生。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等地都留下了足迹,但始终把周庄作为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焉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相互联络”(《周庄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在南京置有别业,并先后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的封赏,但他不愿意离开周庄这块风水宝地。“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用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香火久盛不衰。

   沈万三富甲天下。《金瓶梅》第三十三回中,潘金莲还说了这样一句谚语:“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树,人的名儿树影儿。”传说沈万三的发富是因为他从一位渔翁那儿得到了乌鸦石(或马蹄金)。更多的则传说他家里藏有聚宝盆,财宝取之不竭,因此富得连朱元璋都眼红了。

     在学术界,专家们分析沈万三发财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垦殖说”、“分财说”、“通番说”三种说法。

一、垦殖说。在封建生产方式下,农业是主要的经营手段。沈万三的财富,主要也是依靠农业生产,依靠大片土地的重租剥削。他“躬耕起家”,继而“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依靠垦殖发富是根本。周庄八景之一“东庄积雪”,据记载那里有巨大的粮仓,实际上正是沈氏庄园的标志。

二、分财说。有人认为“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周庄镇志》卷六);又有人说,“元时富人陆德原,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即沈万三秀也”(杨循吉《苏谈》)。总之,沈万三是得到了苏州陆氏的很大―笔资财,才成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说。据《吴江县志》记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过,“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这说明沈万三是由于把商品运往海外贸易,才一跃而成为巨富的’。

     事实上,沈万三之所以成为江南巨富,以上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如果说沈万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说明他有了立业的根本。沈万三得到了苏州陆氏巨资,更由于“治财”有方,显示了他出色的经济管理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钱和手段。他拥有能使自己发展的巨资后,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方面把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蚬江(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晶等运往海外,开始了他大胆地“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使自己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就是以贸易赚下的一部分钱,购置田产,另一部分钱作经商的资本。所以说,沈万三是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而一跃成为巨富的。故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实为沈万三父子之功”。

    沈万三富可敌国,富得连朱元璋都生出妒嫉之心。但他在遭受朱明王朝的:三次沉重打击后,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后。《明史?太祖孝慈高皇后传》记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尽也,宜诛。’后谏口:‘妾闻法者,诛不法场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沈万三仗着自己有钱,胆大妄为,居然想代替朱元璋犒赏军队。幸亏有人在皇帝面前为他说了情,才免于一死,被充军云南。随即,他第二个女婿余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万三捐资修筑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城墙之外,相传还以龙角贡献,并献有白金两干锭,黄金两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还在南京建廊庑、酒楼等,耗资甚巨。这次打击不仅使沈氏家族失去了当家人,富气也减去了一大半,真可谓财两空。不仅如此,沈万三当时被捕充军时,周庄人也被株连,有尽株周庄居者之说。幸亏镇人徐民望不避斧钺,告御状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少。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儿这年春天,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旺之子)沈至、沈庄(伯熙)又先后为逃避赋役而入狱。沈庄当年就死在牢中,后移葬于周庄杏村。“至以户役故,缧绁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周庄镇志》卷三)。真是祸不单行。沈家的基业就这样从根本上被动摇了。

    第三次打击是在明洪武三十一年  (公元1389年)。沈万三长子沈茂、女婿顾学文、曾孙沈德全等被充军,没籍田地,或遭凌迟。洪武初年,因为花了钱,沈万三长子沈茂被朱元璋授为“广积库提举”,次子沈旺被授为“户部员外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凉国公蓝玉案起,穷究党羽,株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人。沈万三女婿顾学文因夺人之妇,仇家怀恨在心,蓝玉事发,即诬告顾学文与蓝玉通谋。沈茂也受牵连,发辽阳从戍。据《吴江县志》记载,洪武三十一年二月,顾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德全等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这次,沈氏家族有八十馀人被杀。

    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急剧地衰落了。刘昌《悬笥琐探》说:“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壮,殆中人家制耳。”沈万三家族遭受这样三次沉重的打击,走向了衰落的低谷。

     出身低微的沈万三,由贫而富,又“既盈而覆”,成为元明之际江南地主豪富的――个缩影,让专家学者产生浓厚的兴趣。沈万三在周庄的遗迹,他后裔所建造的巨宅沈厅,也吸引了中外旅游者。  
 

沈园
 
沈园
 
沈园
 

全福讲寺

    
     周庄八景中提到的全福讲寺,是远近闻名的古刹。而今,与古镇同龄共存的全福讲寺已修葺一新,“水中佛国”重新生辉。使周庄这颗水乡明珠更璀璨。
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里人周迪功郎舍宅为寺,在镇西北白蚬湖畔建全福寺,经历代不断扩建。梵宫重叠、楼阁峥嵘、碧水环绕、香火鼎盛。成为江南以经忏为主,沐佛恩光的名寺。全寺共有五进,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殿宇雄伟,步人殿内,高达三丈余的如来大佛巍然盘膝而坐,佛手掌中可卧一人,佛身倍于江浙各大寺院。据清《周庄镇志》载:如来大佛本苏州虎丘海涌峰云岩寺世尊像,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总戎杨承祖兵驻白蚬湖边,迎于寺内。大佛左右伫立伟如二峰的文殊、普贤佛像,两侧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清初书法家李仙根寻访全福讲寺,观寺院置湖光山色美境之中,题刻“水中佛国”巨匾悬于山门之上,熠熠生辉。
全福讲寺几百年来香火鼎盛。但50年代被迫政作粮库,古寺毁于一旦。所有佛像和寺内所藏珍品,如今已无痕迹。不能不说是周庄古镇的一大遗憾。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周庄开始发展旅游事业。以周庄的南湖历史人物和人文景观为背景,建造南湖园。1995年3月18日,主体工程全福讲寺破土动工了。南湖园的巨幅画卷在水乡古镇的土地上舒展开来。
全福讲寺整体面积为南湖园十分之一,为了体现古国水乡神韵风情,将全福讲寺建成典型的寺庙园林。经过300个日日夜夜紧张的施工,整个建筑布局结构严整,殿宇轩昂,黄墙黛瓦。雕梁画栋,蔚为壮观,绿荫苍翠,碧水曲廓,拱桥倒影,风光无限,成了真正的水中佛国。
全福讲寺

    新建全福讲寺沿中轴线的主要建筑有山门、指归阁、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等。第一进山门耸峙在南湖岸边,门前湖光潋滟,永埠码头平卧碧波,游客可乘舟沿台阶登岸。亦可由全福拱桥沿湖岸进寺庙。人山门,五孔石拱桥临跨在荷花池上,桥上石栏相扶,驻足桥上,令人沉醉在“千层翠盖万妆红”的诗情画境中。
过拱桥直抵指归阁,重檐复宇,气势庄严,在此登楼。居高临下,南湖万顷波光,园内亭台楼阁,尽收眼底。钟楼、鼓楼矗立两侧,互为对景,使寺院气象更雄伟。
第三进为全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飞檐翘角,轩廓环绕,屋高18米,项脊上“佛光普照”四个大字闪闪发光,梅、兰、竹、菊砖雕构图别致,精细秀逸,步人殿堂-无数宝相庄严的大佛小佛重重叠叠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如临佛国,殿正中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铜座像,高5米,重3吨。两侧文殊、普贤分别骑跨在雄狮、大象上,气慨英武。殿后背面是飘海观音,屹立在鳌鱼之背,大殿两旁的十八罗汉各具神态,形貌如生,全殿神光闪耀,祥云缭绕,佛像优美,更觉佛教文化艺术情味浓郁。
蜿蜒曲折的花廊环抱经台,经台中央矗立三层宝鼎,炉香袅袅。四周明式荷花座石雕栏杆上,刻有纤丝云纹,寓吉祥之意。经台下粼粼池水连贯着曲径花廊下的流水,锦鳞戏水,轻舟荡漾,宛人仙境。
大雄宝殿后为三层高的藏经楼,飞檐高翘,金碧辉煌。殿堂宽敞,装饰精美,将荟萃古国文明之精品,弘扬神州历史之光辉。经楼两侧是各展风姿的大斋堂和方丈室,遥相呼应,使整体建筑错落有致,浩大壮观。
复兴后的全福讲寺,借水布景,巧夺天工,波光岚影,楼阁殿宇,鳞次栉比,增色添彩,其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建筑艺术美奂美仑,园林景色如诗如画,与神韵独具的水乡古镇周庄融汇在一起,是令人流连抒怀的好去处。

澄虚道院

    
澄虚道院俗称“圣堂”,创建于宋元?v年间(公元1086―1093年),距今已有九百馀年历史。据《周庄镇志》记载:“明代,院西无人家,桥有雀竿悬灯,以照西湾之夜泊者。”明代中叶以后,道院规模日趋宏大。嘉靖年间,当地人王璧捐资增建了仪门。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道土胡天羽化缘募捐扩建了玉皇阁。五年以后,又在阁西建造了文昌阁。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道士蒋南纪在山门外建造圣帝阁,楼阁临近普庆桥,形成了前后三进的建筑群,气字轩昂,占地―干五百平方米,成为吴中著名的道院之一。
玉皇阁是澄虚道院的正殿,始建于宋代。殿宇森严,青石殿基,重檐歇山顶。屋脊有砖刻雕饰。殿内有轩廊,从殿内拾级登楼,可作眺望。
澄虚道院

从前,道院内黄墙绿树,楼阁参差,庄严幽深。诸殿中供奉着的大小菩萨塑像,有百馀尊之多。玉皇阁殿内,正中供奉着“先天斗姆大圣元君”塑像,所以又称斗姆殿。由于道院与苏州玄妙观同属“正一派”,在斗姆像之前,历来与玄妙观一样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这“三清”塑像,只是体形较小而已。殿内两旁还有三官大帝、
雷祖菩萨、日宫太阳帝君、月府太阴帝君、蛇王天君等上百个造型生动、千姿百态的塑像。
殿之楼上,除了关云长塑像外,还有三十六尊天神天将。每一尊塑像的面部表情、身体和手的姿态,以及扶持的器杖,穿着的服饰,各不相同,富有传统的浪漫主义色彩。圣帝阁内,正中端坐着玄天上帝,两旁则是雷公、电母、托塔天王李靖等八位天神天将,表情各异,形态威武,以山水云烟为天幔,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澄虚道院不但保存着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乡风光,也使远近的游人香客流连忘返。清初,诗人张冷有一首《重过澄虚道院》:
远水重重作外护,芦苍苍飞白鹭。
幽深福地似蓬莱,灿烂云霞投野渡。
当时开创真人宫,金阙辉煌丹灶红。
世人移人作仙邻,桃源竟与尘凡通。
张冷的诗不仅写了澄虚道院的香火盛况,还生动地描绘了水乡古镇的旖旎风情。
澄虚道院内的道教活动自明代以来,代代相传,久盛不衰。每年农历六月廿一、廿二日,还要举行火神醮,设坛祭祷,祈求神明佐助,菩萨保佑,防止火灾降临,使老百姓能安居乐业。火神醮后两天,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雷祖公醮。道院内的法师和道士,内衬竹枝衫(一种细小竹枝编织成的背心,用以隔汗通风),外穿道袍,按照严格的仪程,吹打鼓乐,诵经礼赞。在香烟缭绕的神秘气氛中,有的法师还显示自己的技巧,表演空中接铜钹的绝技,将一只大铜钹竖立在另一只大铜钹中,令其旋转不停,沙沙有声。前来观看的善男信女,虔诚地祈求苍天保佑国泰民安、年年丰收。《周庄镇志》上记载的“中祀礼节,悉如帝王祀典之隆,亘古未有也”,正是指澄虚道院中每年举行的几次打醮仪式。
清乾隆时期,人们先后将怀善局、保婴会、惜字局、火政会、乡约所设在澄虚道院内,施贫救济,赈恤消灾,议论政事,普及文化,使道院成了古镇的社会活动中心。四十年代,道院正门内还开设了茶馆。每天早晨,上镇赶集的农民和前来进香的香客纷至沓来,川流不息,给古镇带来了繁盛红火的景象。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让传统文化重放光彩,从1993年起,对历经岁月风霜的澄虚道院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列为昆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后的澄虚道院,仍保持宋代建筑风格,楼阁嵯峨,殿宇宏伟。诸殿中安放的神像使人肃穆敬畏,玉皇阁屋脊上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依然光彩照人。
1994年8月7日,澄虚道院正式对外开放。院内烛光融融,香烟袅袅,道教音乐和诵经礼赞之声不绝于耳。它不仅是占镇宗教文化的象征,也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参观宋明建筑艺术的场所。

贞丰

        贞丰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位于中市河西口,连接贞丰弄和西湾街。由于周庄古名贞丰里,以里得名,为贞丰桥。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重修,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重建。桥长12.2米,宽2.8米,跨径4.4米。该桥如今拱洞完整,磨石斑驳,石隙间伸出枸杞枝,风貌如初,整治修后傲然跨河而立,呈现一派古意。桥北西侧,曾开设德记酒店,地处桥旁与闹市中间,顾客把酒临风, 看窗外波光桥影,舟楫往来,桥楼互衬,风光无限,美不胜收,也曾经是南社成员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人聚会的地方,人称“迷楼”。贞丰桥和迷楼现仍保存如初,一桥一楼,相得益彰。

贞丰桥

福洪桥

         福洪桥在后港西口,是一座造型别致的石梁桥。桥身中间的石条上,镂刻着图案对称的花纹,中间镌有“福洪桥”三字。但当地老百姓却叫它洪桥,反而把它的真名忘记了。桥在清康熙年间由里人重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重修。桥长16.4米,宽2.1米。跨度为4.7米。
 
   相传在太平天国年间,农民起义军反抗清政府的统治,由于众多的原因,遭到失败。当时有一支太平军从外地流落到周庄,当地地主豪绅十分恐惧,勾结清政府,一面散布许多谣言,污蔑他们是青面獠牙的“长毛”,一面伺机将太平军镇压。有一天,大地主黄通令纠集地主武装势力,在福洪桥上,残酷地杀害了几百个太平军的士兵,太平军士兵的鲜血染红了福洪桥的石阶,染红了碧澄的后港河。
福洪桥

  
   由于“红”和“洪”谐音,从此人们就把福洪桥称为洪(红)桥,用以纪念壮烈牺牲的太平军士兵。一百多年过去了,洪桥的名字仍然在流传。

平桥

    
     位于后港东口,连接城隍埭和蚬江街,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由里人捐资兴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桥长13.2米,宽2.5米,为单孔石拱桥,跨度4.8米,桥梁刻有“莲座”图案,清初整修,桥身石缝里长着藤蔓,遮掩着石拱洞券,桥旁是沈体兰的旧宅。灰墙面坡屋顶,山墙漏窗,高低错落的民居,清清的流水,是人们选为最佳画面景色的镜头之一。1991年4月,日本女画家桥本心泉慕名专程到周庄写生,她选择太平桥作为创作题材,把自己也画了进去:透过圆圆的桥洞,一位日本女子正端坐在水港岸边写生。两年后,桥本心泉上海举办画展,展览结束后,她又专程来到周庄,把这幅题为《周庄的某一天》的油画赠送给周庄人民,从此太平桥就和日本爱好和平的人民联系起来,中日人民希望永远太太平平地友好相处,这是一个真实的中日友谊的故事。

太平桥

水道

         镇中港脉,自南至北为富安桥河。河之南为南湖,俗呼南白荡。河之北为急水港。从港过西为白蚬江,通陈湖过东为东cai港,进永安桥过东为银子浜,再折而南为泾,常多淤塞。出贞丰桥外为西湾。湾之南为新开河,康熙五十年间清远庵僧开凿。雍正元年,里人将合镇河道疏通。至乾隆三十六年二月,又皆开凿,并箬泾亦通舟楫。
    周庄一路,概名陈湖东。湖通白蚬江,大可四十里。相传为邑聚所陷,一名沉湖。据《越绝书》,吴王封少子摇于姑苏城外东南二十里,今南二十六都之廿二廿三等图为摇城。湖傍摇山,岂其故封耶。又据《太平广记》云,此为陈县,有狮眼流红之说。事属荒诞,未可尽信。然当秋高水涸之际,其中街衢井灶,历历可辨。间有拾得金锣铜链及器皿什物之不可识  者甚众,其为沉也无疑矣。长邑令李如石流寓于此。

水道



    急水港过北里许,为太师田。周围数里,在颖村之南。相传为贾似道田庄,今湮为河。前年水涸,内有古井数口,想亦人居稠密之处。今不及五百馀年,烟水茫茫,无从考据,桑田沧海,仿佛陈湖,良可慨也。
    白蚬江长九里,阔亦如之。据《史记正义》注:太湖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人海曰上江。三江既人,一娄江,一淞江,其一东江无考。白蚬江为淀山湖发源之处,由淀入海。太湖正东之干流为淞江,东北之分流为娄江,东南之分流为东江。按此殆即所谓东江也。相传此江最险。有异人来云:江底有九泉。某日某时,有红虾九浮于水面,可预备铁柱,从虾钉下,可以塞之。里人如教,遂为安澜。然风作辄不能行。明初姚广孝有风阻夜泊蚬江口怀徐贲诗。

周庄

           周庄,犹如一颗拂去了尘埃的珍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就在拥挤喧闹的上海、苏州市附近,有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水乡古镇。
    在幽谧的街巷中、秀美的田野上、清澄的河水间,可以欣赏历史的遗迹, 探究民俗民情的渊源,觅得一份野趣,使浮躁的心灵复归宁静……
    典型的苏南水乡集镇周庄,如诗如画。四面环水,港汊分岐,湖可联络,咫尺往来,皆硕舟楫。
    围绕全镇有登湖、白砚湖、淀山湖、南湖和三十多条大小河流,镇一还有四条主河道,自古就有“水庄泽国”之称。
    全镇房屋沿河而筑, 重脊高檐,河埠廊坊,水苑幽弄,深宅大院,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恬静、明洁的幽境,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从春秋战国起,周庄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荟萃,曾有无数文人墨客以文学、 艺术形式给小镇的历史增添了光彩。由于周庄声名远扬,国内外游人也纷纷而来,寻幽探古。
周庄
自助旅游指南:     外部交通
上海苏州昆山青浦直达周庄的公车班次表 上海 公兴路长途车站 8:30、9:30、12:20、13:00、14:30、15:30,车程2小时,票价21元。
上海体育场 7:00、9:05、9:45、12:10发车,14:30、16:30返回,车程1小时40分钟,旅游套票(包往返车费、门票)110元,隔天返回加收20元手续费。
虹口足球场 8:00、10:00发车,15:00、17:30返回,车程2小时,含导游旅游套票128元。
苏州 汽车北站 7:05-17:05,半小时一班,车程1.5小时,票价17.5元。
吴中区汽车站 7:30、9:30、13:00,车程2小时,票价15元。
昆山、青浦 10分钟1班(分别在昆山、青浦汽车站发车,车程1小时),昆山6.5元,青浦9.5元。
电话: 0512-57217203
地址: 江苏昆山市周庄镇
网址: http://www.zhouzhua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