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

现在位置:首页>>疾病百科>>母乳性黄疸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诊断】

生后母乳喂养无其他原因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者,胆红素常可达256.5~μmol/L(15~20mg/dl)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佳,生长发育正常。黄疸可持续3周~3个月。

【治疗措施】

母乳喂养性黄疸主要在预防,早开奶,勤喂奶,尤其是夜间喂奶,因可刺激催乳素的分泌。

【发病机理】

原因主要是母乳不足,开奶晚,胎粪排出延迟之故。主要是由于母乳中富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水解结合胆红素为非结合胆红素通过活跃的肠肝循环形成。

【临床表现】

生后母乳喂养无其他原因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者,胆红素常可达256.5~342μmol/L(15~20mg/dl)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佳,生长发育正常。黄疸可持续3周~3个月。

【预防】

因此对健康新生儿的母乳黄疸要严密监测和加强随访尤对生后2~3d即出院回家的母乳黄疸新生儿需建立必要的随访,以便早干预防止脑损害。

【预后】

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胆红素脑病。


英文名称: breast-feeding jaundice
患病部位: 全身性疾病*
一级分类: 儿科学*
二级分类: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