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都宝光寺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成都新都宝光寺


省份: 四川省
城市: 成都市
县区: 新都区
门票价格: 5元
成都新都宝光寺地图:

点击地图区域不放拖动可移动地图, 使用左上角控制器可缩放地图.(地图位置标点偶有误差,仅供参考)

正在努力装载成都新都宝光寺地图...


简介:
位于新都县城北,距成都20公里。相传始建于东汉,隋代名“大石寺”。全寺占地八万余平方米,唐僖宗曾驻跸于此,晚上看见寺中福感塔下发出宝光,便改寺名为“宝光寺”。宋时香火极盛,僧侣达3000之众,后毁于兵火。现在的建筑是清道光年间妙胜和尚主持扩建的,有一塔五殿十六院,堪称四川佛教一大丛林。
景点类型: 寺庙*,塔*,楼阁*,宫殿*
出行方式: 自助*
适合人群: 家庭*,情侣*,朋友*
游玩项目: 文化游*,许愿进香*
景点:

藏经楼

    

藏 经 楼

    大雄殿后的藏经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九楹,进深五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为全寺最大一重楼阁。此楼檐牙高啄,飞阁流丹,富丽堂皇,工程浩大。它动工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建成于咸丰元年(1851)前后共花四年时间,楼高20米,若连脊顶,则与舍利塔不相上下,故藏经楼楹联有“一楼与一塔齐高”之语。登上此楼,可饱览新都的山川景物。

藏经楼    



    藏经楼上有脱沙千观音塑像和彩绘二十八诸天壁画,更重要的是,珍藏着清雍正、乾隆间印行的佛教《大藏经》。《大藏经》分为经、律、论三藏,共366函,6361卷。楼下是说法堂,为本寺历代方丈升座说法的地方。法堂内挂着许多名人字画,如明代唐伯虎画的中堂《红树青山归晚樵》、祝枝山写的对联,“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还有清代光绪皇帝的老师龛同和写的单条等。最有气势的是“九八如一老比丘”清光绪间七十三岁的竹禅和尚根据佛经内容所绘的《华严经序品》,象这样各高六米,宽五米的巨幅字画,为世上所罕见。

罗汉堂

     罗 汉 堂

    从成都北行18公里,便来到新都宝光寺。这座建筑宏伟、文物众多的禅宗古刹,始建于唐代。明清以来经过扩建,声名大震,竟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F寺并称为中国南方的“四大禅林”。寺内的罗汉堂,又是中国现存四大罗汉堂(另三个在北京碧云寺苏州西园寺武汉归元寺)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它以塑像奇巧多姿而扬名天下。每天都有许多中外游人和佛教徒到罗汉堂参观、朝拜、探寻佳趣。

罗汉堂

天王殿

    

天 王 殿

    由山门殿往里走,第二重殿是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的天王殿,殿堂两边塑着“四天王”,其坐象高一丈二尺,为全寺中最高大的塑像,但按《婆沙论》“四天王身长百丈”的记载看来,这里的“四天王”又显得太渺小了。天王殿

    佛教认为,一切有情众生,都处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二十八天”之中,欲界是三界中最低的一界,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等六天。四天王天在宇宙中心须弥山的山腰,那里有一座建陀罗山,山有四峰,四天王及其随从分住其上。四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天下”,即掌握须弥四方人类社会的东胜身、南瞻部、西牛货、北俱卢四大部洲的山河、森林、地方,所以又称为“护世四天王”。

    四天王的形象,在各个时代,各地寺庙所塑的不完全一致。现在宝光寺所塑四天王形象为:东方持国天王,白脸,抱碧玉琵琶,弹琵琶调弦,职调;南方增长天王,青脸,持青光宝剑,舞剑生风,职风;西方广目天王,红脸,握混元珠伞,撑伞避雨,职雨;北方多闻天王,黄脸,托黄金宝塔,塔镇妖魔,使其归顺,职顺。因此,在科技落后,靠天吃饭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祈求“护世四天王“保护世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天王殿正中一龛塑的是弥勒佛,据《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佛经记载,弥勒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后来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他先于释迦入来,上升兜率天内庭。宝光寺的弥勒佛塑像,准确的讲,应是布袋和尚的塑像。布袋和尚(???917),名契此,又号长汀子,五代梁时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住奉化岳林寺。传说他常以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形如疯癫。他临死端坐于岳林寺磐石上,有《辞世偈》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不自识”。世人遂以他为弥勒佛化身,称为大肚弥勒,并为他造像供奉于寺庙。

    为什么要把大肚弥勒安置在前殿呢?因为,人们一进寺院,首先见到横眉怒目、凶神恶煞的二金刚和四天王,给人们的心理造成紧张感觉,为了缓解气氛,特派他作“礼宾官”,在这里迎侯客人。他手持念珠,翘翘脚而坐,胸腹袒露,笑容满面,好象一位礼宾官在迎候贵客,给人以和蔼亲切之感。前人游宝光寺,曾有诗咏道:“宝光照我凡心朗,弥勒迎人笑口开”。

    殿后有明代石刻的《尊胜陀罗尼咒》石经幢,故天王殿也叫尊胜宝殿。

宝光塔

     宝 光 塔

    宝光塔在天王殿后,是一座高三十米的密檐式四方形砖塔,形状与西安雁塔相似。塔刹冠以鎏金铜宝顶,在艳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塔身十三层,每层的四面皆嵌佛像,四角都挂铜铃,底层龛人塑有释迦牟尼佛的贴金坐像;塔基为古朴的须弥座,护以八角形砖石勾栏,栏板上刻着释迦牟尼佛应化故事;整座塔庄重雄伟,绰约多姿。宝光塔屹立在寺庙的中轴线上,前后有天王殿、七佛殿相呼应,左右有钟楼、鼓楼相对峙,展示了我国现已不可多见的、早期佛教寺院“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体现了古代寺庙建筑的宏伟气势和劳动人民的高超技巧。宝光塔

    宝光塔建造的确切年代,至今尚无定论。据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宝光寺浮图记》石碑所载:“宝光塔者,肇自周灵王四十一年,西域阿育王之四十三年(误。周灵王在位二十七年,阿育王在位三十六年,周灵王登位比阿育王早三百零三年),育王深崇佛法,将入灭真身舍利八斛四斗,造八万四千宝塔……其在震旦者十有九,宝光其一也”。即是说,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阿育王,将释迦牟尼的舍利(遗骨)分葬于八万四千宝塔内。宝光塔是他在中国所造的十九座宝塔之一。经上所讲的,乃是佛经上关于阿育王造塔的传说,不足为据。

    石碑又载:“诸神奉育王教,取西山大石为基,置舍利于中。隋初,蜀王秀闻之,令取是石,寻缝至泉,不见其际。时诜律师护惜古迹,乃于石上起浮图。益州旱涝 ,祈之有庆,故初名大石,又曰福感也”。这里所依据的,是唐代高僧道宣所著集神州塔寺三宝感应录》,此书并载明“益州郭下福感寺者,在州郭下城西,本名大石”。显而易见,石碑所记是将宝光寺塔附会成位于今成都城内的福感寺塔了。


电话: 028-83994916
地址: 位于四川成都新都县城北
网址: http://www.baoguangs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