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民俗风情馆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平湖民俗风情馆


省份: 浙江省
城市: 嘉兴市
县区: 平湖市
门票价格: 5元
平湖民俗风情馆地图:

点击地图区域不放拖动可移动地图, 使用左上角控制器可缩放地图.(地图位置标点偶有误差,仅供参考)

正在努力装载平湖民俗风情馆地图...


简介:
平湖民俗风情馆位于平湖市环城北路东首,东湖风景区西侧,是一家以展示江南水乡"金平户"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2002年2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


  馆舍原为平湖富商陆氏住宅,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一座平湖区域内至今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建筑。

  平湖民俗风情馆内共设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三大展区。生产习俗展区下设农业、纺织业两个展厅;生活习俗展区下设服饰、饮食、居住、行旅、婚育、票证六个展厅;文化习俗展区下设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文学、民间美术四个展厅。目前,展出的民俗文物达2000余件。在陈述手法上,主要采用原汁原味的实物,辅以图片、文字和模型。在重点习俗上,突出过程,渲染特色,以充分展示平湖的水乡历史文化。

  在这里,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观赏到“金平湖”传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民间文艺作品;领略到“金平湖”的历史发展、科技进步、文化演变的轨迹;浏览到“金平湖”的风俗、风光、风情,而且还能参与到一些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可谓别有风味,情趣无穷。作为一家新生的具有深厚和独特文化底蕴的专题博物馆,平湖民俗风情馆已成为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与传统文化熏陶、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出。
景点类型: 纪念馆*
出行方式: 参团*,自助*
适合人群: 个人*,朋友*
游玩项目: 文化游*,观赏*
景点:

信仰习俗:崇拜

      平湖自古有崇拜之俗,主要是佛教崇拜。

  ▲佛教。据地方志书记载,佛教早在南朝梁武帝天监(502-519)末就建长福寺(县北24里泖浦瑭)。唐代是佛教的发展时期,建寺院12座。明、清两朝又有发展,至清光绪十二年(1886),全县有寺院82座。民国时,有菩提会、佛光社、佛教会等佛教组织。解放前,大小寺庙遍及乡村,由于科学技术落后,精神文明程度低下,故烧香拜佛,凡事祈祷菩萨保佑,成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活动和精神上的寄托。例遇自然灾害中旱灾的求雨,人生病时的求佛抓“仙方”,遇凶吉之事的烧香求签问佛,还有许愿、谢佛、作道场超度亡灵,祈祷风调雨顺保丰收、避风险保平安等等。这些民间的信佛崇拜,大多是出于一种美好期望,但往往夹杂着封建迷信的色彩,脱离了佛教的真实内涵,故在实际现实中显得更多的是无奈和形式罢了。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内容有了根本的改变,如今的烧香拜佛大多是老年人,作为一种习俗遗风行为,其形式与目的也有了改变,更多的是修心养身,祈祷健康长寿,晚辈兴旺发达等,现流行的自发组织外出烧香,实际上是“借佛烧香”的旅游、观光、健身活动。

     ▲道教。是我国宗教之一,由东汉张道陵创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平湖始于宋建炎年间(1127-1130),县内最早的道院是广陈镇的佑圣道院。元、明时陆续建寿康、佑圣宫、全真、元真、崇真等道院和道观。明宣德年间设道会司于县西佑圣宫。清代又建松尘道院和吕仙观。清末以来道教逐渐衰落。民国时,仅分布在城隍庙东岳庙等庙观。解放后无活动。

  ▲伊斯兰教。始于解放后,仅以伊斯兰教阿訇李芳亭(回族)由安徽迁到平湖城关镇经商传教,并成立教会,仅有信徒20人。县内未设教堂,每逢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均赴上海杭州嘉兴做礼拜。

信仰习俗:禁忌

    
   在民间世俗的传统观念里,与不同的节气相对应有着不同的阴阳配合,正邪消长,有不同的情境和因缘,因此,不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循着当时的特定环境而行,以求趋吉避凶、万事顺利。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间禁忌习俗,神秘的禁忌就像一把无形的枷锁,制约、左右着人们的言行规范。
    春节是一年之首,其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求新年快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集中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保福的心理。
    正月初一禁忌:
    ▲初一五更时,不能躺在床上打喷嚏,在床上打了喷嚏,将会一年多病。
    ▲初一躺在床上聊天,变成多嘴多舌。
    ▲初一清晨门外有人呼喊不可回应,因此时呼喊,俗称“呼鬼”。
    ▲正月初一起床后,要向长辈、亲朋好友、邻居拜年贺喜,说话要讨吉利。忌在话里说出“丧”、“终”、“病”、“穷”、“触霉头”、“死”等字眼。
    ▲初一拜年时,忌在别人家床头贺喜,因为只有病人才卧床不起。
    ▲初一若有小孩来家拜年游玩,要给点糖果之类的东西,忌让他空手而归这叫“赐福”。
    ▲初一忌吃开水“淘饭”,或者“汤淘饭”,俗称不吉利,日后凡出门必有雨,或者说一年里只有吃稀饭的“穷命”。
    ▲初一忌扫地,倒水,怕财气带走,实在要扫,扫帚要往内扫,提水往内提,使财气入内。古称正月初一有五忌“一忌扫地、二忌倒水、三忌煮生、四忌门前泼水、五忌男用铁农具、女用针线”。
    其它禁忌:
    ▲正月十三日古为“阳公忌日”,忌小孩出门走亲戚,这天为阴公走动之日。
    ▲正月十五忌办丧事,吃豆腐,若是吃了要在当天太阳落山之前回家。
    ▲正月里忌打碎碗、盆,碰碎镜子。
    ▲正月里的禁忌,要等到过了农历二月初二土地神诞辰后才可解禁。
    ▲出嫁姑娘忌在娘家过冬至,俗话讲“在娘家过冬至,十只饭箩九只空”,便使娘家家运不旺。
    ▲吃年夜饭时吃鱼,忌将鱼翻身,不然出门远航遭翻船之灾。吃鱼要留鱼头鱼尾,取其有始至终之意。
    ▲吃年夜饭时,忌说不吉利话,一般有讨口彩习俗,吃枣子要叫“春来早”、杏仁叫“幸福来”、豆腐叫“全家福”、三鲜菜叫“三羊开泰”、花生叫“长生果”、年糕叫“年年高”、甘蔗叫“节节高”等。
    ▲忌对人家说“梦”字的梦,白日说梦不吉利,也忌听人家说梦话。
    ▲祭祀祖宗时,忌碰撞桌边凳子,祭祖桌上菜要成双,忌上五样菜,上了五样菜,家中小辈出现“忤?不孝”。
    ▲到别人家串门忌站在人家门槛上,俗称“不吉利”。
    ▲小孩吃饭时,忌在饭碗里剩饭粒,俗称:剩粒,日后面孔要变麻子
    ▲给新婚家送礼,忌送钟,因“钟”与“终”是同音,俗称“送终”,忌送伞,“伞”与“散”也是同音,意为婚后不吉利。
 
饲养蚕禁忌
    ▲蚕室内要空气清洁,忌熏烟,忌酒、醋、香气及油气,以免对蚕生长不利。
    ▲蚕室内要安静,忌有敲打之声或哭泣喧闹声。
    ▲蚕室内忌饮酒者切桑叶或喂蚕宝宝。忌穿丧服之人,孕妇进入蚕室,否则要“惊吓蚕宝宝”。
    ▲蚕室里说话忌用“亮”字,因“亮头蚕”是蚕的一种病种,故在蚕室中将“天亮了”说成“开眼了”。
    ▲忌用“笋”字,因“笋”与“损”是同音,故将竹笋称为“萝卜”或“钻天”,因养蚕季节正好竹园出笋期间。
    ▲忌用“葱”字,因“葱”与“冲”近音,而“冲”有相克之意,故俗称“香头”。
    ▲忌用“四”字,因“四”与“死”近音,蚕宝宝四眠,俗称“大眠”。
    ▲忌用“完”字,用“完”不吉利,改称“好了”或“结束了”。忌用语“爬”、“逃”、“游”,因为这三字均为蚕宝宝的病态。
    ▲忌用“豆腐”字,用“豆腐”不吉利,改称“素菜”。
 
 
信仰习俗:禁忌
 

生产习俗:商业

      平湖商业历来称盛。宋元时,境内有四大集镇(当湖、乍浦、广陈、新仓)其中乍浦、广陈两镇,对外通商贸易,乍浦已是“番舶凑集、居民互市”的“东南雄镇”,清康熙后,来乍浦的外国商船有日本朝鲜、安南(越南)暹逻(泰国)等,还有闽、广等地客商,绾海而居者达数千家。时从乍浦闸入内河可直达广陈,故有一潮水到广陈之说,“番船列肆此”,故名广陈。其后历朝,集镇增多,商业又有很大发展,民国前期,全县有大小集镇30多处,仅东乡就有18个镇;商店最多时,全县有3000多家,曾达到三里一市,六里一镇。
    平湖历史上的传统商业形式,主要有商贩店铺、专业市场、庙会聚市。商贩店铺是主体,遍布全县的大小集镇,共有50多个个行业,主要有:米业、油酒业、南北货、绸布业、洋广百货业、花布业、鲜咸肉业、木业、饮食店、茶馆店、中西药业、烟业、牙业(俗称“过塘行”)、洗染业、海味业、文具纸张业、照相业、金银首饰业、糕饼业、旅馆业、理发店、瓷器缸甏店、竹编篮汰店、铁店、铜锡店、香烛锡泊业等。专业市场,明清时期,平湖已形成了一大批专业市场。其中较著名的有:新埭镇的东、中、西3市,花街、上塘、下塘3个专业市场。乍浦镇有靛、木、糖、炭、篾索、腌腊、鱼果、骨栈等10个专业市场,有行业会馆20家;其中木业市场数吴中第一;(今莫氏庄园之主莫放梅就是在乍浦靠开木业发家的);糖业市场为江浙最大的转口运销地;耕牛市场则吸引了苏、松、常等府的牛商牛贩;白沙湾鱼市场饮誉沪杭。民国时间,当湖镇的粮油市场;新仓镇的“三白”(棉花、大米、盐的俗称)市场;秀平桥的草籽市场;全公亭的棉花市场;新埭镇的苗猪市场,都盛极一时。庙会聚市,是平湖历史上的习俗,一般均以民间发起,除了迎奉祭祀菩萨,还要搭台请戏班子唱戏和商品集市交易,方圆几里,甚至远距离的商贩云集,届时真是人潮涌动,接踵擦肩,叫卖喧嚣。有名的庙会有当湖镇的三天挂灯庙会,乍浦众会馆举办的迎神演戏庙会,鱼圻塘大蜡庙庙会,新埭六月十九的观音菩萨生日庙会,新仓的“分龙节”庙会等。

 

 

生产习俗:商业

 

 

生产习俗:商业

 

生产习俗:匠作

      平湖历来百业兴旺,个体手工业遍及城乡,行业齐全,主要是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铁、木、竹等各种作坊。
    铁匠(俗称打铁),大多是前店后厂的个体铁制品作坊,故又称铁店。据记载,在明宣德五年建县时就有铁匠59户,民国26年全县有铁店30多家。主要打制镰刀、锄头、铁?、菜刀、火钳、剪刀等。有的制品因质量好和别具特色,远销外地,例县城马永昌铁店的镰刀,乍浦包阿根的削花锄头、番薯铁?和曹阿二的锉刀等。

    木匠,平湖的木器业是匠作队伍中从业人数最多的一行,大多以父传子,师传徒的形式相继传承。由于木器制作有一套严格尺寸规范和技能要求,故又分称:方作、圆作、大木、小木、车木、雕花、造船、橹作等。一般而言,方作指从事制作桌椅家俱;圆作指从事制作各种桶形器具;大木则是建房架梁;小木专制门窗装饰;车木则以机械车刀车制木制构件;雕花专制各种装饰花板(其手法有平雕、透雕、浮雕、线雕等);造船则指专制小型木船者,俗称船匠;橹作指专业从事制作小型船只的橹桨。传统习俗木匠均以东家邀请出门做活,对有一定规范的工程,有诸多工匠组成,其中领班的那个称“作头师傅”。

    竹匠(俗称竹师),平湖从事竹器编织的行业始于明代,兴于清代,到清末已有竹匠400多户,还有竹?匠和大批农民兼做竹器。竹匠是仅次于木匠的一项手工业。生产的竹器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主要有箩、筐、?、篮、席等。历史上,平湖的竹匠以北片水稻区居多,有的相当集中。例平湖城北约6公里的钟埭镇联丰村,旧时人称“篾竹窝”,这里家家会劈竹,人人会编篮。

 

 

生产习俗:匠作

 

 

 

 

 

生产习俗:匠作

 

生产习俗:牧业

       平湖粮食生产发达,河道水生植物茂盛,丰富的的饲料资源,为畜禽饲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历史上平湖农家均有畜禽饲养的习俗,将其视为一项重要的传统副业,主要有猪、羊、兔、鸡、鸭、鹅。生猪历来由农家私养,有的还专养母猪繁殖仔猪出售,1958年公社化后,生产队均办牧场以集体养猪为主。1984年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后,集体牧场停办,随着生猪市场开放,商品化养猪专业户的兴起,原有私家养猪的传统被改变。羊历来为农家自繁自养,有绵羊和山羊两种,历史上县境西片多饲养绵羊,东片与沿海地区多饲养山羊。兔的饲养量少,解放前,主要养肉兔以自食,解放后,养兔业有所发展,但时起时伏,以养剪毛兔为主。鸡、鸭、鹅的饲养极为普遍,并有自繁自养的习俗,大多以自食为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饲养专业户兴起,家禽饲养业逐步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
    牛的饲养,主要是耕牛,分黄牛、水牛两种,数量少,大多由外地购入。历史上平湖农户将耕牛视为耕种田地的主要畜力,故倍加爱护,一般农户无力购买饲养,只有富户才有耕牛。解放后1956年组建高级社,耕牛折价入社由集体饲养,直至1984年开始实行家庭承包制,私家无饲养耕牛,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业区划耕作制度的改变,至今平湖境内已无耕牛。解放前,耕牛以米计价,赊销为主,“黄梅”赊牛,“霜降”还帐,加息2―4成。据载民国37年,城乡有牛市场10多个,或逢集交易或常年经营。

 

 

生产习俗:牧业

 

 

生产习俗:牧业

生产习俗:渔业

         平湖地处江南水乡,南濒杭州湾,海域广阔,境内河流成网,自古以来,海、淡水产资源丰富。据地方志记载,淡水鱼主要有鲤、鲫、鲈、鳜、鳊、鳢(即黑鱼)、鲢(有花、黄、白三种)、鳗、鳝、鳅。海水产主要有石首(俗称黄鱼,小者称梅头鱼)、鲻、鲚、鳓、乌贼、马嗥、鲣、鲽、带鱼、鲳、海蜇、银鱼(俗称银鱼丝)、白虾、跳鱼(俗称呆惰鱼),还有龟、鳖(俗称甲鱼)、蟹、蚌、螺(大者称田螺、小者称螺丝)、蚬、黄甲、白蛤、蟛蜞、沙虎、蛏、土蚨(俗称沙姨)等。
    淡水捕捞:传统工具有大拉网、丝网、撤网、扛网、扳网(俗称满江兜)、扳罾(俗称提罾)、三角网、肖袋、夹网、滚钩、麦弓、鸬鹚(俗称摸鱼公公鸟)、鳝笼、蟹簖、小钓、螺丝扒、螺蛳耥等。解放前,渔民大多以船为家,常年流动以捕捞为生,工具简陋,生活贫困。解放后,逐步建立渔业社和水产合作社,后又进行连家渔业社会主义改造,在大部分公社建立水产大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人力渔船逐步被机动渔船代替,专业渔民向农转化,大部分渔民有了陆上固定住宅,早出晚归的捕捞作业和捕捞种田兼顾的劳作方式,大大改进了捕捞工具和改善了生活条件。

    海洋捕捞:传统工具和方法主要有定置张网、流动张网、手抄网、流网、对网、大拖网、牵网、插网(俗称闸网)。解放前,海洋水产捕捞者均为沿海一带的人家,有专业的也有亦农亦渔的,专业渔家一般自备木帆船或小舢舨,可出近海捕捞海蜇、黄鱼、带鱼、马嗥、花鱼等,作业范围小、品种少、产量低、风险大。而大多无船渔民只能到沿海滩涂,利用潮汐涨落进行插网作业,或利用简单的工具捕捞蛏子、牡蛎、土蚨(俗称沙姨,又称黄泥螺、土铁)、白蛤等。解放后,海洋捕捞得到快速发展,从单家独户的自营,逐步发展到互助组、合作社,最后组建海洋渔业大队。机动船替代了木帆船和小舢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大型机帆船的配置,给远海捕捞创造了条件。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由于大规范围海造田,加上沿海工业兴建带来的污染,至今沿海人一般的捕捞已无法进行,只有拥有大型机帆船的专业渔民,才能到达远海进行捕捞作业。

 

生产习俗:渔业

 

 

生产习俗:渔业

 

 

生产习俗:渔业

生产习俗:蚕桑

       平湖的蚕桑养植,应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民国。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明宣德时,桑树种植和交税数,超过海盐嘉善,列嘉兴所属七县之五。鸦片战争后,随着生丝出口增加,蚕桑生产发展迅速。民国14-18年为解放前养蚕全盛期,时(1929年)全县有桑园7.6万亩,年产茧2万余担(1000余吨)。日军侵华平湖沦陷后,桑园、丝厂遭严重破坏,蚕桑生产大幅下降,直至解放初仍未恢复。解放后,有了一定的发展,到八十年代中期,桑园面积达1.48万亩,产茧651吨,为解放后最高。
    历史上,蚕区最初在西南乡,曾出现“栽桑遍野,比户育蚕”之景。后又逐步向东北乡发展,除沿海一带无养蚕外,其它乡镇均有不同规模的蚕桑生产。均为分户自养,桑树栽培技术“墨守旧法,不事改善”,采用人体暖种催青,且带迷信色彩,故蚕桑生产技术落后。解放后,逐步加强桑园建设,引进良种,合理植枝,科学施肥和除虫防病,在育蚕上推行新法催青,标准化养蚕,一年多季养蚕布局,大大提高了蚕茧产量。
    平湖蚕农有着许多传统习俗。育蚕前,须焚香沐浴,清心洁身,洗净蚕匾,消毒蚕室,方始养蚕。有“谷雨三朝蚕掸鸟”之俗,从掸鸟日起为“蚕月”,俗称“蚕关门”,言行禁忌颇多,陌生人严禁入蚕宝。蚕茧出售后方可解禁,称“蚕开门”,届时备以酒菜,一则供奉酬谢蚕神,二来至亲好友相互往来作客庆贺。定日祭祀,每年逢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为“蚕花日”,此日蚕农到“先蚕坛”(蚕神供奉场所),或在家祭祀蚕神,祈祷明年蚕茧丰收。

生产习俗:蚕桑

 

生产习俗:蚕桑

生产习俗:稻作

列馆选粹:婚姻

    
 
列馆选粹:婚姻 列馆选粹:婚姻
说媒 定亲
列馆选粹:婚姻 列馆选粹:婚姻
迎亲 拜堂

传真: 0573-5024557
电话: 0573-5014152
地址: 浙江省平湖市环城北路17号
网址: http://www.xldgdq.cn/
电子邮箱: msfq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