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东巴谷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丽江东巴谷


省份: 云南省
城市: 丽江市
景区级别: AAA
门票价格: 30元
简介:
远古,一个生存受到各种势力的极度极压,自然生存资源严重匮乏的民族,从遥远的北方一路南下,穿越险峻的藏彝通道,来到数千年后被人类向往的地方,香格里拉的大门-----丽江,开始了那相对安宁相对富足的生活.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在美丽的让人心醉的自然之中,创造并积淀着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
丽江东巴谷生态文化圆精心集成这里的一切,造就了一个旅游的天堂,为来丽江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滇西北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的沃土。东巴谷生态文化圆是多情民族文化与神奇自然和谐相生的景区,南距丽江古城15公里,它深藏于最具丽江自然风光代表的玉龙雪山幽谷中的纳西族的圣地“裸美乐”,在美丽的让人伤感的蓝天白云下,沐浴着高空中的罡风、包裹着柔和灿烂的阳光。进入幽谷的人们将荡漾于未受任何破坏的古树幽谷之中,全面接受民族文化的洗礼,得到极其美妙的享受。
民族文化部分是以匠人街为主线,展示滇西北多个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并再现原始商贸的集货买卖场景。东巴谷又是一个自然生态大峡谷,是远古造山运动时期撕裂的一个断裂谷。谷长九公里,宽十几米至几十米不等,深几米至几十米不一,里面峭壁悬崖鬼斧神工,山洞林立森然如梦,再杂以各种钟乳、枯藤、怪树、奇石、珍禽、鸣鸟、飞瀑,这是一个何等寻幽探圣的自然美景呀!
丽江东巴谷生态文化园,是您到丽江不得不去的地方……
景点类型: 主题公园*,AAA*
出行方式: 自助*,自驾*,飞机*
适合人群: 家庭*,情侣*,朋友*
游玩项目: 摄影*,文化游*,观赏*
景点:

东巴谷人上刀山

     东巴谷人上刀山

东巴谷的女主人

     东巴谷的女主人

节日里的东巴谷

     节日里的东巴谷

丰收的东巴谷

     丰收的东巴谷

他留人家

     请大家紧紧跟着我,我马上要带大家去探寻一个名叫“他留人”的少数民族,那神奇迷人的他留风情和文化。
请各位朋友抬起头来,看一看那房屋雪白的石灰墙上,为什么会留有两个黑洞洞的小孔?大家不妨发表各自的意见,想想,是暸望孔呢,还是旧时代土匪猖獗,看家护院的枪眼?
  由于我们所要探寻的“他留人”是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关于山墙上两个小洞这个问题,我们暂时答不出,这不奇怪。我要告诉大家,这墙上的小孔,是联系少男少女的,小伙或成年男人,要走向女孩、妇女,这个小孔作用非同小可!请大家注意,这小孔房屋所在的位置——紧紧靠近大门。
  请大家上台阶,走进他留人家的大门。
  进了大门,来到灰石板铺成的长方形院子里,我们不忙去看其他,先要看紧靠大门北边的这两间小平房,解答我们在大门外提出的问题。
  这两间小瓦房,他留人称“青春棚”,青年的青,春天的春,瓜棚、豆棚的棚。也有人叫“姑娘小屋”的。他留人有个古老风俗,小姑娘在成人前穿白裙子,成人后穿黑裙。14岁的女孩,穿上黑裙子,举行了成人礼后,家中的父母要在紧靠大门的院子里,给姑娘盖一所小房子,让姑娘单独居住,有几个姑娘,就盖几所房子,叫姑娘在里屋接待小伙。“青春棚”为什么要远离父母居住的正房,紧靠大门呢?他留人做父母的,可谓用心良苦!
  请大家走进青春棚。
  照片下面这个小孔,就是我们在门外看到的小洞。它是做什么用的呢?
  原来,是信息的传递孔。在他留人居住的永胜县六德乡的他留大山上,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分散居住在山沟山头各处的他留小伙,或结伴,或独行,举起松明火把,就要外出去走访女友,他留人把这一行为叫“串棚子”。小伙走了很多崎岖不平的山路,到了姑娘墙洞外,有三种左右的传递方式:一是唱情歌,二是弹奏乐器,三是把一根竹杆从洞外塞进来。后一种比较简单直观,如果姑娘房中已有人,将你塞入的竹杆推出,你就走人得了,反之,如留下竹杆也就留下了你;另两种很浪漫情怀,能否打动女孩,全看你的艺术细胞。因为青春棚紧靠大门,姑娘要留宿谁,打开大门放谁进屋就行了,父母的用意,正在于此。
  你们看,青春棚里设施很简陋,除了一张木床、一张木柜,其他什么也没有。小伙被姑娘放进屋后,坐哪呢?不,他什么地方也没得坐,小伙进屋后,就直接上姑娘的床,和姑娘睡进同一个被窝,两个人睡在一起谈恋爱。有人说,他留人的爱情叫“睡式爱情”,两个人睡在一起,自由自在,不说是“零距离接触”,也是近距离接触,一个女孩主动选择对象,包括对方的身体气息、鼻息、睡姿等,她都会体验,从而从众多的小伙中选就她将来最理想的丈夫。
  说到他留人自由的恋爱和婚姻,就不得不说他们“过七关”的婚前教育。不论姑娘还是小伙,凡是家人认为已经成人后,都要接受七关的考验。所谓“过七关”,简单地说,就是小伙或姑娘,从第一个晚上起,要连续七个晚上跟不同的异性过夜,经过这个考验的男女,才有资格跟别人谈恋爱、谈婚配,否则会被人看不起。
  他留人男女“过七关”,有七种形象的比喻。过第一关,他留话叫“查广最”,意为“独木桥”,意思是,如果你跟第一个和你睡觉的人谈恋爱,将来的生活,必将像过独木桥一样狭窄难行;第二关叫“查阿朱”,意为“夹筷子”,意思是跟第二个睡觉的异性定下终生,婚姻像两根筷子一样容易离散;第三关叫“查过罗”,意为三足鼎立的锅庄石;第四关即四只脚的织布机;第五关叫五个音的葫芦笙……他留人会为什么要过七关呢?有学者分析,这个古老民俗有它独到的用意和科学性,它告诉青年男女,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跟人是不同的,人生的开始阶段,往往幼稚无知,必须有不同的人来教育你、帮助你,只有经历过不同的人,你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最适合你,什么样的人才配做你的丈夫或妻子。因为这个缘故,他留人的婚姻生活很多是幸福的,健康长久的。但也因为这个“青春棚”的缘故,他留人的婚姻、恋爱确实也是非常自由自在的,结婚前姑娘可以坐棚子,结了婚,也可以住;男人结婚前可以串棚子,结了婚,也可以再串妻子之外人的棚子,以致于有的人,一生中跟两、三百个异性共同住宿过。这就是他留人神秘的“青春棚”文化。
  出了青春棚,我们走向火房。
请大家看,这是他留人传统的老火坑。它下面是空的,可以睡只老狗或摆点杂物,上面设火塘,支有铁三角架。在过去,他留山上贫寒的人家,一家人往往只有这样一个火坑,全家人吃在火塘,也就睡在了火塘边。火塘的柴火昼夜不熄,靠墙的一面为尊,长辈吃、睡,另外两侧,睡的是小辈。他留的吃,传统是他留粑粑,煎他留粑粑伴永胜油茶。油茶是用这种小土陶罐,将大米用猪油煎黄,然后放茶叶熬成的,既有米的香,也有油的香,并具双重营养和味道。讲究的,还用大麻、花生等碾碎了做成佐料拌进油茶,更其香纯。
  坐在火坑上的,是他留人的一位长者,他叫兰绍龙,今年64岁,是一位多才多能的工巧艺人,凡农村的木工、泥工、石工等等,无有不会的,他还会女人的绣花、缝纽等技艺,墙上的火枪等物,就是他亲手做的。他是省级“民族民间艺人”,擅长三弦、葫芦笙、口弦、唢呐、笛子等五种民族乐器的演奏。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个段落。
  他留人属于彝族的一个支系,说是支系,当然,除了语言略为接近,同属汉藏语系彝语支,其他如服装、饮食、住房、宗教文化等等,跟彝族有很大的差距,或者说完全不同。他们的这栋正房,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谁人规定,说房子不准超过一丈四尺九,也就是不超过五米。他留人的房屋,很接近永胜的汉族,而永胜的汉族大多源于明朝初年“洪武调卫”于永胜的湖南江西江苏等汉人。他留人是个农耕民族,擅种水稻,用当地产的大米,他们最拿手的饮食是“他留粑粑”。去看她们是怎样做他留粑粑的!
把大米泡好,蒸熟,再滚热地放进这古老的石碓里舂,捏成圆形,就成了传统的饮食。他留人视他留粑粑为上好食品,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六月廿四,都要老少倾家而出,在统一的地点,度过他们盛大、热烈而虔诚的“粑粑节”,祭天地、祭祖先,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他留人是个外表冷峻、内心热烈的民族,人口六千多,他们很会娱乐,门外这三种秋千,依次是转秋、荡秋和磨秋,是他们最喜爱的体育锻炼、娱乐项目,不是高血压心脏病和恐高症患者,可以前去试试身手,展展英姿!

普米金窝

     从他留人家到达普米金窝,可走大门,也可以经过甬道从后门进入。因为两个院子之间有三种秋千,最靠近普米后门的这种是他留人和普米族所共有,中间一种是他留与汉族所共有,靠近他留院这种秋千为他留人所独有。要认识这三种秋千,再加两院距离较近,我们常从后门进入普米院子。
  普米金窝的院子是四个民族院中空间最大的,由于它座落在裸美湖边,老屋与雪山诸峰共同倒影碧蓝的湖面,风景最为优美,从大门不远处的湖对岸欣赏,美不胜收。普米院有三栋木楞老房,北边的花楼和南边的厩房一高一矮形同两个卫士,守护着西面的老房,便可看出正房的尊贵。
  普米族以氏族和宗支聚族而居,留存着远古血缘部落、群落的特征,村落多依山傍水,分布于背风、向阳的缓坡地带,大村四、五十户,小村十来户,各自单门独户,自成一个宽敞、方正的四合院。按照普米的传统规矩,院门向东,正房坐西朝东与院门相对,院墙常常以尖角朝上的木栅栏围隔,随意而亲切,与乡间邻里的界线似有似无。
  在进入普米族最尊贵的正房之前,有必要先对院子北面的“花楼”花点口舌。我们知道,泸沽湖边有摩梭人的一种楼房叫“花楼”,是著名的走婚男女淡恋爱,男子寄宿女方的地方。由于普米和摩梭同居泸沽湖畔,风俗风情有许多相同之处。从房屋外形看,两个民族的花楼都是两层的,二楼走廊设置背靠长椅,房屋装修都同样讲究。可以说,普米人家也有走婚的,“花楼”也是男女“男不婚,女不嫁”、暮合晨离的场所。然而,普米族毕竟是普米族,这个民族多实行一夫一妻的对偶婚、定居婚制,之所以仍称“花楼”,一是沿用旧称,二是普米是个好客的民族,汉语“花”通“华”,华丽的华,尊重客人,把家中最好的房子留给客人以显热诚之意。像我们即将进入的正房,有一张正方的“花床”铺有花地毯,就是专供尊贵客人坐的上等位。普米族和摩梭人有许许多多的异同,有兴趣的游客朋友,不妨比较一下,做番民俗研究。像对面的那栋厩房,同是两层,同是木楞黄板房,旧木片上压石头,摩梭和普米的区别只在于,摩梭人家的住房两层楼是平地而起,而普米人家,将一层的厩房降于地面,人畜分离,防蚊防臭,二楼的楼房与院坝水平,远远看去,只见人居的二楼,错以为房屋只有一层呢!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一道走进普米族的正房。
  正房的这个空间是公用过道,用于摆设搅酥油的木桶、盛水的水缸及悬挂生产工具等,并连接三道门:左边的是酿酒坊,生产普米族地道的苏里玛酒,这酒用大麦、青稞等粮食,配以草药做的酒曲经发酵而成,生产日期至少在一个月以上;右边的是经堂,供普米族祭师韩规烧香敬佛并作居住之用;中间这道门,才是正堂的入口。
  正堂的门又低又小,门头上还挂有牛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普米族是个农耕为主的民族,耕牛是他们的主要农作工具,门头挂有牛头,既有尊拜之意,也有避邪之想。普米族信奉多神,崇拜万物,他们之所以不把正堂的大门造得高过人头,并且脚下还设有很高的门槛,他们认为,自然界作害人类的鬼怪,不像人类一样生有柔软的、能屈能伸的腰枝,这些鬼怪想进屋,因为不会低头弯腰,直挺挺地跑着来,必然被碰伤、撞死在普米人家正堂的门楣之外!同时,正堂是一家人饮食起居和议事、待客的中心,普米族非常尊崇正堂,进门时弯腰低头高迈腿,有对正堂鞠躬敬礼之意。
  请大家弯腰、低头、高抬腿走进普米正堂。
  我们看到,普米的正堂不像我们从外面看的那样狭小低矮,而是又高又大,且气势恢弘、金碧辉煌。我们从东往北看,东墙的圆木上披有一条金黄的哈达布,表示吉祥,那些上翘的尖木钩,则是悬挂挎包、衣服等用的。正堂北面,我们看到,是一整墙壁柜,壁柜的派场,我不说,大家也知道它居家过日子的用途。我要说的是壁柜的正中央,是一个方正的凹柜,一块藏族味的神牌镶嵌其中,这就是著名的藏巴拉,也叫宗巴拉神位。神位前的地上,挖有一个方正的大火塘,大火塘上支有体量庞大的圆圈三角架,普米族烧水做饭即在上面进行。和傈僳、摩梭等相似,普米族的火塘是非常神圣的,藏巴拉神位也是非常神圣的,任何人,不管什么事,都不准从火塘上、神位前跨过。到了普米家,一般也有讲究,主人坐火塘的西边(左边),客人坐东侧(右侧)。客人一落座,热情、好客的普米主人马上给您送上自酿的苏里玛酒、滚沸的热茶以及油炸粑粑、酥油茶、燕麦炒面、猪膘肉等等。对尊贵的、稀有的贵客,普米人家一定要让客人上“花床”上坐坐的。
  正堂南面,高于地面,这炕床似的木床,床面铺有花地毯,中央两张小长桌并排摆在一些,并于西南墙角建有两层神台的组合,正是普米家远近闻名的“花床”。我们进院子见到“花楼”时说过,普米族视“花”为华丽、尊贵,所以,能在普米家正堂的“花床”上坐过的人、睡过的人,在普米族人心目中,一定是不同凡响之人,亲切而伟大之人!
  大家请看,花床东北角立有一棵方柱,这棵方柱,位置在整个堂屋中央,普米族认为它是一棵顶天立地之柱,居中为尊,挑起了整个房屋的大梁。从这棵方柱,我们也看出普米族与摩梭人的区别。摩梭家是两棵立柱,分男柱、女柱,凡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举行“成丁礼”,要在各自的神柱前,一只脚踩猪膘肉,一只脚踏粮食袋上,完成穿裙子和穿裤子仪式,仪式就在正堂举行。普米族的穿裙子、穿裤子“成丁礼”,也是一只脚踩整条猪膘肉,一只脚踏粮食袋,成丁年龄也一样,但他们的成丁礼,一般不在这个正堂方柱前举行,而是正堂西门那道小门后面的粮仓举行。他们认为,粮仓是粮食堆成山、猎膘腊肉一条又一条,在那里举行成丁礼,一个人的一生,会更加富裕、幸福。事实上,由于普米族的勤劳能干、持家有方,在丽江的所有少数民族中,他们是自古以来日子过得最富足、家庭最和睦的山地民族之一。看看他们的建筑、饮食和服饰,您就不难明白,这个民族很优秀,他们身上,有很多藏族的东西,他们高大而温和、热情而内敛、华丽而高雅、聪明而自持,集很多优点于一身。这里,之所以称“普米金窝”,金窝既是外民族对他们生活质量的高度评价,也是他们本民族“家里”、“人家”的汉译之意,金窝寓意着普米人家的富裕、祥和。
  普米族自称“培米”、“拍米”等,人口五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兰坪宁蒗等县,是全国人口极稀少的少数民族,外界对他们了解不多,包括他们神秘的韩规文化和热情活泼的歌舞等。

摩梭风情

     进入“摩梭风情”山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三坊一照壁”式的院子,右手边坐西朝东这栋两层楼的楼房叫“厢房”,也叫经堂;南边这栋两层楼的楼房叫“宿舍楼”,也叫“花楼”,楼上是专供正值婚龄的女人接待男人“走婚”的地方,一家有几个婚龄女人就有几间“花房”。进入花房和经堂要得到许可,不能随便进出。现在,就让我们首先走进坐北朝南这栋低矮但对摩梭人来说非常重要的正房——“祖母房”。
  祖母房的门洞小、门楣低、门槛高,请大家进门时特别小心碰头、放脚,千万要站稳,因为祖母房是木椤房,没有窗户,采光不足,室内较暗。
  进到祖母房,最先扑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熊熊燃烧的火塘,火塘边一位慈眉善目、德高望重的老祖母在操持家务,带领一个小女孩。
  我们知道,摩梭人是迄今全世界唯一保持“原始母系氏族制度”的民族,在一个摩梭家庭里,所有的生产计划、生活安排全出自祖母的事先考虑,祖母在家庭被推崇、得到最高的尊重和最真诚的热爱,第一,是她安排全家十多甚至二、三十口人的生产、生活,作为家长,极其不容易;第二,她身上挂有所有房间的钥匙,但她从不为自己谋私利,她心中装着全家十多个男女老少,她要千方百计让他们吃好、穿好,让大家每个人的碗里都能分到相同且丰盛的大鱼大肉,叫他们吃饱吃好。摩梭人跟藏族一样,有“分菜而食”的习俗,只要是家庭成员,每个人都能分到相等的一份肉菜,如果有谁吃饭时不在家,也会分了相同的一份给他(她)留着。分到碗里的肉菜,大家可以调剂,年老的或年幼的吃不完,会分拨给壮劳力或食量大的,但祖母首先必须保证每个家庭成员的饭碗里有相同的肉菜。摩梭人“分菜不分饭”的好处,一是公平,体现团结、和睦,二是卫生,谁也不会嫌弃谁。第三,母系氏族制度跟我们其他父系制民族不同,她们在家庭、家族中论辈份、认宗族,不以爷爷传儿子、儿子传孙子计,而以祖母传母亲,母亲传女儿推论,凡是一个祖母生育的儿女,不管延续了多少代人,都是一家人。只要是一个祖母的儿孙,大家都非常亲,使得母系氏族既是一个家庭单位,也就形成了一个像“公司”之类的社会组织。第四,我们知道,男女走婚生育的子女随母亲,老祖母除安排全家的生产、生活外,白天,等家人外出下田劳动后,她在家里打酥油茶、做饭、喂猪喂鸡等,还要带女儿的小孩,小孩朝夕与祖母相处,跟祖母学说话,学做事,听祖母讲故事、唱民歌,从小对祖母的感情就特别深厚……
  摩梭人的家庭,是以能干、贤达的祖母为核心的,祖母终年坐守在火塘,正房也就叫成了“祖母房”。围绕着祖母谈生产、谈生活,祖母房就是全家人吃饭和商谈大事的中心。祖母房还是全家进行日常宗教祭祀的中心。我们看火塘西侧有个神圣的锅庄石,锅庄石后面的神龛里供奉了“让巴拉”火神,每天的一日三餐,吃饭前,都要由祖母拿筷子挟点饭、菜供奉在锅庄石上,一敬锅庄,二敬灶神,不得含糊和遗忘。和普米族一样,摩梭人认为人有灵魂,死去的祖先,他们的灵魂一日三餐会在锅庄石旁游荡,敬锅庄石也就是祭祀祖先们无以计数的灵魂。有灶神和祖先灵魂镇守火塘,火塘就是神圣的,任何人不得从火塘上跨过,不得从锅庄石上跨过。我们最尊敬的祖母,因为年事已高,劳累怕冷,白天多拥坐火塘,夜晚,带着小孩就在火塘边南侧这个壁橱式的木床上安寝了。
  大家看,祖母房里为什么会有两棵柱子?这跟摩梭人的母系制习俗有紧密关系。这两棵柱子,左边的这棵叫“男柱”,右边的那棵叫“女柱”,年满十三岁的男孩、女孩,大年初一穿裤子、穿裙子的“成丁礼”,要分别在男柱、女柱旁举行,男孩、女孩一只脚踩粮食袋、一只脚踩着猪膘肉,男的脱下麻布长衫,改穿裤子戴礼帽,女的脱下麻布长衫改穿漂亮的百褶长裙。他们认为,不到十三岁,未举行“成丁礼”仪式的男女,没有灵魂,只有举行过“成丁礼”,男孩女孩才能参加社交活动,慢慢去选择自己的阿夏——亲密朋友。
  关于祖母房的两棵柱子,还有个规矩,摩梭人去山上砍伐木材时,男柱、女柱要选择同一棵树干,上端砍下来做男柱,下端砍下来做女柱——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看了男柱、女柱,我们再看这个东墙下的高台。这里安有一眼灶洞,可在此做饭,使用大锅炒菜,用甑子蒸饭。要知道,摩梭人家的几十号人口,火塘已难满足做饭的需要,两边往往要同时使用。灶膛周围这“7”字形的高台,可以坐人,也可以供人睡觉。当然,能睡在这高台上的往往是年老的男人,如果哪个英俊高大的摩梭小伙因找不到外面的阿夏而被迫在此过夜,就要被人嗤笑了。在摩梭人家,只有祖母的床位、女儿的花房和年老男人的睡处,是没给健壮男子以房间的,你们知道这又是为什么吗?
摩梭人的祖母房里禁止谈论性、爱等话题,请大家紧随我走出祖母房,到外面的院子讨论摩梭人的婚姻问题。(请注意,“出门先出头!”)
  摩梭人有三种婚姻形式:阿夏异居婚、阿夏同居婚及一夫一妻制父系婚姻。三种婚姻中,尤以“阿夏异居婚”,也就是我们说的“走婚” 最为普遍。
  摩梭人的婚姻为什么叫“阿夏”婚呢?阿夏是古摩梭话,指的是“朋友”、“亲密伙伴”的意思。顾名思义,这种婚姻不是汉族等需要领取“结婚证”的婚姻,是好朋友间没有契约,没有协议约束,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续的婚姻。在上山砍柴、下田劳动或节庆日的活动中,抑或是路途偶尔相遇,经谈论或表白,哪怕是一个眼神示意,彼此有意,男的会主动找上门来,通过唱歌、弹琴等方式,叩开女人独自拥有的花房。男女能够相爱相守,不是看上对方的地位、权势、财产,而是珍惜对方和自己的感情,是真情的纽带,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这种婚姻,以女人夜晚坐守花房,男人夜晚来拜访,次日凌晨离别回到自己祖母、母亲的身边劳动、生活为其形式,有暮合晨离、自由自在的“男不婚、女不嫁”特点。假如某一天晚上,男的不到女方花房或来拿走自己的东西,不用多说,两人的关系就到此为止了;假如,男的来时女方关上门或把他的行李什么的搬在外面,那么两人的婚姻生活也已经结束。什么时候又会在一起,连他们自己也无法意料。彼此没有解释,更没有离婚手续,由离异而引起的财产纠纷、子女抚养等难题。所以,摩梭人中见不到婚姻的争吵、打闹,更甭提什么打打杀杀的刑事犯罪了。摩梭的婚姻,男女之间没有一张“红纸”为凭,它的自由不仅在于结婚、离婚时没有手续,无需法律条款保证,无需向亲朋保证、告知,两人相好后,一方也不专属于另一方,谁也不是谁的私有财产,你跟我好,我跟你好,咱们保持长久的阿夏关系,像度蜜月的新婚夫妻一样。可是,在这几个月、几年的相处中,你可以去找短期的女阿夏生活,我也可以在花房接待短期的男阿夏,谁也不会干涉谁的选择自由,谁也不是谁的第一者、第二者或是“第三者”。至于财产,男的不来女方家创造什么,也就无从分享,他不时带来的礼物,那是他的一种礼节、一份心意;至于孩子,可能说得清谁是谁的,更可能弄不明白,谁才是生身父亲,因而,摩梭人语汇中没有“爸爸”、“父亲”或“爹”等亲属称谓,只有“舅舅”一词。生育的孩子,由女方哺育,是祖母家的成员,男子不用承担任何经济或道义上的责任。在家里,家务活几乎全由女子担任,男的当甩手掌柜,是只自由自在的飞鸟,他的心思,几乎是一心一意扑在了夜晚走访心爱的女人身上。摩梭女人彻底解放男人,在家里不给健壮婚育男子提供房间,用意很明显,摩梭人实行氏族外婚,他只能去外族找他过夜的住处,放着别人温馨的花房不住,如果睡自家的猪厩鸡厩楼,那是他人生不幸的一笔耻辱啊!
  摩梭人的“走婚”,不仅自由、神秘、浪漫,而且,据很多专家、学者分析,公认有“关系单纯、家庭和睦”、“同心同德、凝聚力强”、利于人口控制、土地节约等八大优点呢!如果我们这个团队的人有人愿意尝试,等大家散后,你可以悄悄折回来,到祖母房,给老祖母送上第一次见面的礼物,然后,您就可以上到二楼,去楼上两间花房的其中一间,体会一把“走婚”的浪漫生活!我们设置有“模拟走婚”,有兴致的帅哥,不妨亲自去试一试。
  现在,我要带大家爬上西房的二楼,参观摩梭人家的经堂。
  受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和藏族一样,泸沽湖边的摩梭人家家信教,家家都把经堂设置在高于人、畜之上的二楼,因为神高于人,所以所有神位都是不能跨越的。
  出于对神灵的尊重、敬仰,再穷的摩梭人家,经堂的地板都是要铺设地毯的,而且,早上、晚上进入经堂烧香、叩拜,每天早晨给神龛上的一排净水碗换清水,都要脱鞋,低头弯腰匍伏向前、口里默念经文以示对神灵的敬拜和祈求,祈求平安健康、富裕幸福。俗话说,“心诚则灵”,摩梭人的经堂有佛祖、活佛及他们的格姆女神护佑,在坐的经师也已经给大家诵念了《平安经》,大家在旅行途中必然会一路顺风!如果轻轻抚摸一下最高活佛亲自加冕过的这把佛椅、除了活佛没人有资格端坐的佛椅,您将会借得活佛的灵气,在人生的旅途中平安如意、心想事成!
  我们参观祖母房时说了,在摩梭母系氏族社会中,祖母所代表的女性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作用,在摩梭人最早的原始自然崇拜中,也是将格姆女神作为祖先崇拜来供奉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男人在家里、在社会生活中就什么地位和作用都没有。摩梭人有个说法,说“母掌财产舅掌礼”,也就是说,家庭财产由祖母掌管、负责分配,而家庭对外的礼仪、宗教活动事宜,则由祖母的兄弟、儿子或孙子担当。
  我们前面说了,摩梭人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自从700多年前的元朝开始由原始的“达巴教”改信藏传佛教的黄教和花教以来,摩梭人历朝历代都掀起了学佛教、用佛教的热潮,家中凡有两个儿子的,必有一个要出家当喇嘛;三个的,有两个儿子极有可能是喇嘛。这些男孩,十三岁行了“成丁礼”后,就要自备行李、路费,在永宁开基桥旁的“日月和”扎帐蓬,歌舞欢乐一夜后,就要集体上路,步行去拉萨布达拉宫等处学艺。学成回家,在黄教的大寺庙、永宁的扎美寺当喇嘛 。喇嘛 不能结婚,他们内部设活佛、肯布、给史、拉擦、格古、翁增、哈尔巴等7个等级,等级森严,管理也非常严格。喇嘛 不提倡人世间的名利、地位,他们淡泊名利,认为有名有利未必幸福,追求精神的高尚和宁静才是理想的乐园。他们平时分散各家给百姓念经祛病、避邪除灾,到了春节等日子,要全部集中在永宁扎美寺,举行跳神会、降神会、送喇嘛进藏会和泸沽湖边祭祀女神会等几个重大的喇嘛集会。

傈僳山寨

     各位朋友,在观看了皮匠、铜匠和木雕的古老工艺后,我们要中断一下在匠人街的行程,向西拐进我们的“傈僳山寨”。
  大家请看,傈僳山寨的木头门上,拴有一个羊头,我想问问大家,这羊头是做什么用的?羊头是傈僳族的图腾崇拜吗?这个羊头,虽然不是傈僳山寨的图腾崇拜,但它却是傈僳族思想、感情的写照。傈僳族从来都是一个畜牧的民族,羊子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门头放羊头,选择的羊角,不是笔直向前、朝上翘的,他们认为,这样的羊角,既抵了鬼魂,也会把客人不论青红皂白、远近亲疏一律挡在门外;傈僳族选择门头上这种盘曲、多卷羊角的羊头,且头向下垂,角往上翘,其用意在于,羊角只斗鬼,却十分温顺地欢迎各位客人的光临:欢迎大家来到傈僳山寨!
  傈僳族是个内心和外表一样热情奔放的民族,他们非常好客,由于最善于歌、舞,他们迎接客人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 列队在大门旁高唱《迎宾曲》,还会边向您敬酒,边跟您喝下“三杯酒”。为什么要喝三杯酒呢?傈僳族善饮酒,简直是豪饮,他们以为,酒是热情、友爱的朋友,他们是“饮则醉,醉则歌,歌则舞”,希望客人和他们一样大方、豪迈,必须先喝下三杯酒。这第一杯酒,是相见相识的“交杯酒”,第二杯酒,是互敬互尊可以喝得共同倒下的“倒杯酒”,第三杯是挚友合心的“同心酒”。喝了这三杯见面酒,您就可以进入傈僳人家的火塘边,和他们一道,有土豆时烧土豆,有大肉吃大肉,有茶喝茶,有酒喝酒……一句话,他们有什么,你就可以吃什么!而对于尊贵的客人,杀一只鸡嫌小,他们是非要宰一只羊不可的!
  现在,我们已进入傈僳人家的院子,大家看到,这个院子有三所古旧的木楞房,南边的是火房,或叫灶房、厨房,北边吊脚楼似的是关养牲口的厩房,东边居中的是正房,西边是竹篱笆栅栏。栅栏外,青松苍翠,奇枝扶疏,环境非常清幽;院子里,葫芦成串,弓箭高悬,隐隐透出这个民族和谐与征战的历史,富裕的向往与贫穷挣扎的过去。但不管怎么说,都无法掩盖,傈僳的乐观、豁达与热情,这种优秀民族性格,造就了这个民族的能歌善舞,天生与后天的强大艺术生命力!这不,傈僳族在他们的院子里,早就唱开了,跳开了,从天亮跳到天黑,就他们而言,所有的时间都加起来,也不够他们娱乐的!还是先看看他们的歌舞吧!
  带领傈僳同胞歌舞的这位民间艺术家,艺名阿石才。他13岁参加民间演出,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他没有跟任何专人学习过民间音乐,但凭着他良好的记忆、过人的悟性、独特的创造能力,他不仅掌握了傈僳族古老的音乐,还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重新创作,编导、演奏,出版了上下两碟的《丽江黎明傈僳族民间歌舞打跳》VCD光盘,并灌制成四合录音磁带。阿石才不但擅长葫芦丝演奏,还有天才的艺术表演才能,他表演的用鼻子吹奏葫芦丝、口叼大烟斗的节目《鼻子吹笙》,充满了幽默、滑稽与逗乐,同时暗藏了机智与绝技,让人含泪而笑,快乐不已。阿石才还有一副好嗓子,他与他妻子阿花的情歌对唱,声情并成,情交文融,既乡土纯厚,又引人入胜,看过的人,无不称赞。
  傈僳山寨,在阿石才夫妇的带动下,由于加入了“葫芦丝王”王永刚小伙等人,他们的葫芦丝合奏曲目《大蛮调》、《三月调》、《家乡美》等,真正合二为一,四手如同两手,两人成了艺术的一人;也是在阿石才夫妇的带动下,傈僳山寨这里的二弦琴演奏、表演唱《请到僳家来》、《家乡美》、《赶街跳》等,无不让客人陶醉,久久难忘。
  傈僳族真正是一个歌舞的民族,他们织布有织布歌,推磨有推磨歌,喝酒有酒歌,就是爬刀杆时,也没有忘记歌舞。院子这架刀杆,高耸入云,高11米,上面均匀地横插有28把锋利钢刀(不信大家可以摸一摸刀刃),这位50多岁的和志修师傅,爬了半辈子刀杆,他将表演给大家观看“上刀山”的绝技!上刀山之前,他要敬山神等各种神仙,爬刀杆前,更要清洁好他的脚板。
  傈僳族还是个火的民族,他们离不开火塘,要在过去,一天24小时,火塘是昼夜不灭的,火塘熄灭意味着灾难。围绕着火塘,是一张古老的木床,睡在木板上的这位师傅,是傈僳族的巫师。这位名叫顾玉华的巫师,他有多种绝活,他既能把火塘里烧得通红的铁犁头(犁铧)用牙齿咬住,叼走到院子里,也能用舌头一下一下舔在红犁头上,用光脚踩在热犁头上;他能口含滚烫的热油,手举火把吐油喷火,驱赶院里院外鬼怪;他用麻线把鸡蛋捆好,放进热的灰烬里鸡蛋熟了而包裹鸡蛋的麻绳却没有烧断;他能用热烫的火塘灰洗脸,在脸上搓个不停;他在您手上放几粒大米,米粒上摆一个鸡蛋,他一念经,您手上的米粒会动,也就带动了您手上的鸡蛋转个不停……
  在东巴谷生态文化园,最热闹的,莫过于傈僳山寨了!

东巴神院

      大家看东巴神院大门,门头这条横幅,把东巴象形文字翻译过来,就是“东巴欢迎您”的意思。而这两个红灯笼,代表了吉祥、如意。这一右一左的狮子、老虎,也就是东巴教的吉祥物、守护神,狮子代表阳神,老虎代表了阴神。
  走进大门,右手边这壁白墙,画满了钩钩圈圈的象形文字,这些文字,记录的是古老的东巴舞谱。和全世界有关舞蹈的文字和图画相比,东巴舞谱因其阐述舞蹈动作的形象直观性及实际指导性,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古老的舞谱之一。我们知道,东巴是东巴教的祭师,人称“智者”,是连结纳西族人与神的桥梁,东巴们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歌、舞、乐无有不通,这边墙上画的,是东巴们歌舞的场景,通过他们的载歌载舞,他们把民间的心意向天神传达,祈求人畜平安、国富民安;他们也把神的旨意传达给人类,要人类和睦共处,视自然为兄弟。地上这个道场,是东巴祭署仪式的微缩景观。东巴们说的署,指的是自然神,传说自然神跟人类原本是兄弟,后来人类对自然滥砍乱伐,破坏了自然,遭到了自然神的报复,醒悟之后,人和自然重归于好,生态才得以平衡,人类才得以发展。可以看得出,纳西族是个敬神畏鬼的民族,在家院里或在村寨里,都设有祭奉自然神的道场,春节期间还要大祭。这边这个,则是禳鬼的道场。(正对大门,祖母房上的横幅,东巴文意思是“一帆风顺”)。
  走进这个门洞,展现在我们眼中的,是纳西族传统的三坊一照壁的四合院建筑。和古城等地的民居稍有不同,是这栋全由原木构成的木楞房。它叫“祖母房”,是纳西族早期使用的、集食住于一体的矮平房。虽然这里叫“东巴神院”,但民俗的展示并不违背生活的原态。我们明白,东巴教是自然宗教,东巴们地位高于普通民众,可他们并没有专门的寺庙,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们平时和家人、邻里生活在一起,有空、有事时才操起古老的贝叶形经书念经诵佛,举起神杖神刀边歌边舞,既治群众疾病,也治百姓心病。在这栋古老的木楞房里,有火坑火塘,东巴们和普通群众一样,吃在火坑上,睡也会睡在火坑边。
  但东巴们毕竟和普通群众不同,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世界。眼前这位老东巴,来自于宁蒗的拉伯金沙江一个叫三江口的地方,快七十的人了,像藏族一样,非常的硬朗健壮。说起来大家可能不信,这位擅长东巴舞的老东巴,只要烧过香念过经,能口叼一整只牛头,水牛头或黄牛头,一口气跳上半个钟头没有问题!他还有一只手挟一头小猪,这样夹持着,也跳上30分钟不在话下!这个年轻的东巴,是老东巴的徒弟,他跟老东巴学习舞蹈、经文,最擅长的是东巴画,三笔两笔,他便能够画出一头狮子,老虎或花鸟虫鱼,这个照壁外的东巴神画及这个院子的动物、人物等,就出自他的手。
  纳西民居,很讲究照壁的工巧、文化,我们这个神院,也不例外。大家看,处于照壁中心地位的,是“青蛙八格图”,为什么要画这个图呢?古老的东巴经书上说,很早以前,人间得了多种疾病,久治不愈,大家经商议,请白蝙蝠上天去取经。于是,白蝙蝠骑上白天鹅,去到了居那若果神山,在长有含英宝塔树的神石、神海边取到了经书。白蝙蝠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怪风,上面吹白风,下面刮黑风,白蝙蝠护救不及,经书被吹到了神海里,被青蛙吞食了。白蝙蝠无奈,返去天神山,想再次取经。天神告诉白蝙蝠,哪有一天两次取经的道理?我一年之内还没有两次给出经书的先例。天神又说,不过,你可以去神海边借神箭射杀青蛙,只要青蛙死了,经书便可失而复得。听了天神的吩咐,白蝙蝠箭杀了青蛙,取到了经书,救了人类。因为经书是蝙蝠取来的,东巴很尊敬白蝙蝠。
  大家看青蛙,它头朝下死了,一支神箭左右穿心而过。这幅图,很有意义:青蛙是腹部朝天仰死在地的,它的头部是南方,尾部是北方,箭尾是东,箭头则是西,这是方位。再看青蛙头部的三滴血,红的是火,尾部的三滴液,蓝色是水,箭尾是木做的,箭头是铁做的,青蛙腹部,则藏有土,这些,连起来,正是东巴的铁、木、水、火、土“五行”,相当于汉文化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东巴经认为,没有铁木水火土,便没有世界的一切。这个青蛙八格图,还包含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十二生肖,它的顺序和道理跟汉族的十二生肖是一样的。正因为这个图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历来被东巴们及纳西民族所重视。
  照壁的西边,两条金鱼环绕的,是东巴的神物——白海螺。这幅图,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人类争夺财宝、地位、美色等等,你争我夺、尔虔我诈,一切的矛盾和焦虑,都来自于这两条金鱼的启示。
  在西边这栋房子里,右边画的是骑牦牛的神,也称卢神;左边的是骑虎的阴神,也叫沈神。他俩都是纳西族的保护神,对称的意义是“阳神保佑万事顺,阴神下凡保平安”。
  大家再抬头看,房屋下楔隔板的中央,画的是天地、日月、星,这些是古代纳西族最崇拜的宇宙万物;右面的山、岩、石代表阳性,左面的海、水、树代表了阴性,这几样东西,组成了宇宙,生成了 万物。
  大家再看这位东巴,他叫和振伟,是丽江白沙东巴鼻祖久知腊的第33代后裔,出生东巴世家。他能写会画、能歌能舞,还能占卜,如果大家感兴趣,不妨试试,预卜人生的吉利。

传真: 0888-5129629
电话: 0888-5121589 5131700
地址: 云南省丽江市玉甘路
网址: http://www.ljdb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