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福泉山古文化遗址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上海福泉山古文化遗址


省份: 上海市
城市: 青浦区
上海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地图:

点击地图区域不放拖动可移动地图, 使用左上角控制器可缩放地图.(地图位置标点偶有误差,仅供参考)

正在努力装载上海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地图...


简介:
 位于青浦县重固乡钱家经村.虽称之为山,其实是4000余年前人工堆成的一个带椭圆形的土台,高7.5米,东西长94米,南北宽84米。土墩形似覆船,故又名覆船山。1979年来,先后3次发掘,面积约 2150平方米。经清理,在灰黑色土层中,发现87座西汉墓和4座战国晚期的楚墓。

  土台东部已发现31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墓葬,出土大量玉器,有琮、壁、璜、斧、钺、环等,都是礼器、祭器和饰物,制作精美,工艺水平甚高,还有石器、陶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具,有的墓中有双手反缚状的陪葬者的骨骼,说明这里是一处部落首领的墓地。北部有距今5000年左右的“崧泽文化”墓葬18座,叠在上面的有战国墓4座、西汉墓96座。

  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地下的灰黑土层以下,是三层灰黄。在灰色和黄褐色土中发现良渚墓葬18座,墓内陪葬物制作精细,为新石器时代罕见的珍品。黄褐土层下是黑褐土层,发现17座崧泽晚期墓葬,其中有同性合葬和男女合葬,在太湖地区属首次发现。黑褐土层下又是灰黑土层,属崧泽文化早期古人的居住地遗址,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上海先民的生活面貌。遗址一层层土色变化,反映了马家浜、崧泽、良诸文化早晚有序的文化层叠压关系,可看作是一份距今60OO年至 2000年的上海远古时代的历史年表。该古文化遗址被誉为上海的“金字塔”。
景点类型: 遗址*
出行方式: 参团*,自助*,自驾*
适合人群: 家庭*,个人*,小孩*,老人*
游玩项目: 摄影*,文化游*,观赏*
景点:

金泾桥

    金泾桥
     金泾桥又名观月桥,座落于章埝镇河东街南市,是一座拱形单拱石桥。光绪版青浦县志云:“章伯颜于金湄建观月堂,堂前有金泾桥。”可见,宋代已有此桥,但几经整修,现除石拱保持原状外,桥面与桥栏,多次修补后,已呈紫、青、黄等多种石色。桥长20米,宽约2.5米,桥拱内圈仍保有多处石刻,但字迹模糊难辨。

    相传,宋时章曾监华亭,疏青龙江,子孙耕乐,名其里曰章家埝。章伯颜官做到今日的上海,告老还乡,在金湄(章埝)建观月堂,堂前有桥,常邀当地文人墨客,饮酒赏月,吟诗作对。伯颜特喜上桥观月,抬头明月当空,低头河中倒影,煞是好看,故金泾桥又名观月桥。

南塘桥

    南塘桥
     南塘桥,位于重固镇南市,横跨在通坡塘上,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原县、乡各志均载此桥“相传初建于明代”,但无物证,唯有桥上之“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建”文字。2004年重固镇创建市一级卫生城镇,政府相关部门整理桥侧违章搭建,在桥身上第一次发现“建于明崇祯二年”文字,自始,相传建于明代之说有了实证。

    此桥为单形石拱桥,桥长26米,宽2.3米,昔是本地区西通青浦县城,东通上海的重要桥梁之一。重建此桥时,重固镇河东街下塘还未成街,故此桥东堍桥坡一直延伸到河东街上塘的桥弄堂口。南塘桥重新修建以后,重固镇更趋繁荣,商家、乡绅争相在桥畔抢占位置,砌起石驳岸建造房屋、开设店铺,东街在光绪初年形成了上、下塘均有店铺的两面街。

    1994年8月,南塘桥被青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陆机墓(丞相坟)

    陆机墓(丞相坟)
     据旧县志载:福泉山头丞相坟,通波曲曲绕墓门,日落青枫不知路,寻春来吊墓中魂。陆机墓又称丞相坟,将军墓。旁有庵,在福泉LLI脚下,通波塘西畔,系县古迹,常有文人学士来竭墓凭吊。

    陆机(261―303年),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人(今上海松江)。祖逊,父抗,皆三国吴名将。机少时任吴牙门将,吴亡,家居勤学。太康末,与弟之同赴洛阳,文才倾动一方,时称‘‘二陆”。诗重藻绘排偶,多拟古之作,亦善骈文一《辩亡论》、《吊魏武帝文》等较有名,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文学论文。原有集,已散失,后人辑有《陆士衡集》。

    机曾官拜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汉置平原郡辖十九县,晋为平原国,诸侯国不设丞相而设内史负责政务)。至成都王(司马颖)讨伐长沙王<司马义),司马颖任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兵败后被谗,为颖所杀,洛阳遇害,还葬云间,现墓周河套尚存遗址,仍可辨认。

七榆草堂

    七榆草堂
     何其伟(1774―1873年),字书田,其子长浩,字鸿舫。父子皆清代名医,世居青龙,随父至北干山,晚年移居福泉山麓。何之居室以“七榆草堂”名(古人常以“五桂”“三槐”为堂名,以志隐德),  但何其伟不落俗套,不以德自许――以榆适当门数七而名之。

    七榆草堂由林则徐题额,并亲手撰写一联悬挂客厅正中,联曰:枯井活人真寿客,干山编集老诗豪。王学浩曾绘七榆草堂图。

    七榆草堂遗迹已难寻,然何家于河西街行医处尚可辨认。

章埝城隍庙

    章埝城隍庙
     章埝新城隍庙位于镇东市,是县城隍别庙之一。清嘉庆、光绪年间都曾整修过。按旧时庙制,庙前有石桥,名兆昌。桥墩两面刻有对联各――:“澄波西绕迎新旭,紫气东来呈瑞云”、“人烟盛处香烟盛,德泽深时福泽深”。庙坐北朝南,门有三重,外为大门,旁有石狮一对,内为仪门,左有土地堂,右有财神祠,中为大堂,供坐堂城隍,抱柱上有对联曰:“居念奸邪凭尔烧香无益,存心正直见我不拜无妨。”后为寝宫,供出堂城隍,并有戏台看楼,边有金湄道院,规模颇为壮观。

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骆驼墩古文化遗址,位于重固镇北约1.5公里处,土墩东西长35米,南北宽20米,高约2.5米。清光绪青浦县志上有相传,“宋理宗林如墓葬于此”的记载。遗址发现于1957年,1959年被列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骆驼墩遗址经1959年的第一次探掘到1962年的试掘基本探清了具体事函,在土墩表面下,深30--50厘米处有几何印纹陶片、夹沙陶、泥质会陶和釉陶片,也发现了石镞和灰屑,印陶纹以曲折纹、席纹、回字纹和米筛纹为主,米字纹和窗棂纹少见。在土墩西南角,距墩面深2米处,又发现一座汉墓,除7件陶器单件外,其他均为成双放置,鼎盒为釉陶,色黄绿,陶胎红褐色,盒圆球形。有子口,盖如复碗,平底,圆足高12.5厘米,鼎深腹矮足,足有兽形装饰,瓿为小口平底,肩部刻划
  双线弦纹和波浪纹,罐和为灰陶、质松软。还有陶汉丰收两钱和蟠龙纹铜镜一,系战国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风格,说明这是一座西汉前期的墓葬。

    骆驼墩,又是明清时期县境内八座烽火墩之一。

法会庵

    法会庵
     法会庵在重固镇北市,通波塘东岸,庙泾桥北堍。相传系青龙寺下院,原房廊十间,占地十余亩,尼众十人,香火较盛。清咸丰战乱时被毁。光绪十一年(1909年),里人朱丁氏建茅屋三楹复之,挽“了深”来茅庵住持,讲经传教,’苦行佛事,博得善男信女崇敬,香火日盛。宣传元年(1909年)重固镇陆周氏等发起墓捐,遂将草庵改建为瓦房十间,增添佛象,遂重具规模。

    解放初期,佛事渐减,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法庵寺受到冲击,佛象被毁、经书被焚、法器被砸、房廊先后被农业中学、镇办厂所占用,尼姑出庵做镇办厂职工。1981年后,政府发还了原有房产、主持尼(了悟)等还庵,在县宗教事务所和上海市佛教协会扶助和善男信女们的支持下。重装佛象,汇集经典,增添法器,佛事活动,恢复正常,香火日盛。法会庵有殿二进、房廊十余间。已成为青东地区一大佛地。现已形成初一、十五较大规模的庙会。
传真: 021-59785515
电话: 021-59785535 59785515
地址: 中国上海青浦区
网址: http://www.shqp-fqs.cn/